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人文素养

【作者】 李超超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明村小学)


【正文】摘 要: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语文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深刻理解了语文“人文性”的基础上,践行于实际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在增强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达到在提升学生语文这个人文学科水平的同时又培养其具备人文情怀和精神。
  一、营造阅读氛围,为学生终身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语言文字的表达是一个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而在此中,让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就是其最为有效甚至是长效的举措之一。
  1.让学生有典范可循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笔者进教室的除了拿一本新教材还会附带一本课外阅读书,明确告诉学生“我喜欢阅读,同时也喜欢爱阅读的学生”;课间时常安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认真阅读书籍,以身示范;时间一长有学生就会好奇地看看笔者阅读的书籍,或者也学笔者的样子,安静地拿着一本书阅读;每当这时便立刻表扬:爱看书的孩子最美、阅读是最美的姿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阅读典范的树立,爱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多,阅读的氛围也就愈来愈浓厚了。
  2.让学生有材料阅读
  开学初将之前收集学生书籍摆放好在教室的书架上,保证学生习惯在课间可以很便利地取书阅读;每到教学中各种评价和奖励时也总是将自己在网上抢购到的物美价廉的书籍奖励给学生;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买适量的新课标规定阅读的或其他有益的书籍摆放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交流阅读……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学生有材料阅读。
  3.让学生有时间有兴趣阅读
  每天必须保证学生有至少20分钟的独立阅读时间,不受任何干扰,就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除此,每周必须保证学生有至少一节课的阅读课;且每周末要求学生至少有两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闲暇之余,将自己看过的适合学生的书籍或者文段读给学生听,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此引导学生去看老师读过的书籍;或者创设平台由学生交流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每周安排一次读后感的作业,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有一个思考和积累、沉淀的过程。长期大量的阅读可使学生对世界拥有敏锐、丰富、细腻的感受,并能珍视每一个独特的心灵和价值;使学生能够用最简单的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学生能够品味祖国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古典文化的阅读,能够使其具有历史文化意识,能够返本开新。
  二、注重语文资源的挖掘与扩展
  语文书中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尽量科学使用教材,不断挖掘与扩展语文资源,尽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1.注重教材的延伸与拓展
  由教材里的问题牵引和拓展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提出:历来中国被世界誉为“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可为什么堂堂泱泱大国却会被糟践到无法保存这个世界级园林的地步?当时我们国家究竟在世界上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请你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又如学习《匆匆》一文,为让学生在品味到朱先生文字的细腻和诗意后,笔者将开篇的文段改成一首诗歌进行诵读并背诵,又在课后让学生去赏析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理解时光飞逝,应珍惜当下,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
  2.注重辩证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或寻找时机,另辟蹊径,故意和学生的观点相悖,引导他们经过思考勇于反驳我的观点。如,“还原真实的诸葛亮”一事中,笔者一个人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他们七八个学生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互相辩驳,使学生懂得小说中的写的历史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会有一定的差距,鼓励学生读《史记》《东周列国志》等经典书籍,扩展更多的历史知识,懂得欣赏和传承民族文化。如,讨论电影《二十二》,笔者主申日本天皇在二战时提倡的“大东亚共荣圈”观点,学生站在我国历史背景的角度,反驳我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更是让学生懂得要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拒斥日本天皇宣扬的对人的物化的人文思想。又如,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中,我们辩论:“贫者”是接受“嗟来之食”放弃尊严呢,还是应该不接受“嗟来之食”放弃生命呢?让学生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学生懂得要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也懂得尊重个人的价值,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3.注重时事新闻的关注
  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见懂得以史为鉴,能够汲取历史的精髓,然后将其运用于当今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与学生交流中,我们可以一起探讨“美国竞选”“长颈族”,让学生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也可以和学生针对“江歌、刘鑫事件”探讨人性的善良与丑陋,使学生具有审视人性、理解人性,而后进行自我反思,重视自身德性修养的提升;引导学生观看《辉煌中国》,培养其具备国家意识,并拥有爱国的情志,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主义倾向。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在夯实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能力,最终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直接、通俗地表述应该是:让学生具备敏锐、丰富、细腻与独特的个性感受,同时实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动植物的关切,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自尊的生命个体。
  参考文献:
  [1]杨家俊.探究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J].科学咨询,2018(04):54
  [2]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