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视觉文化时代下小学武术教学创新路径

【作者】 马林虎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桃李小学)


【正文】摘 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是构成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 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思维模式, 是含有攻防技击的身体艺术, 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功效。小学武术课堂应该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 宣传和普及武术文化, 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在信息发达的视觉文化时代, 要在视觉上有冲击力才能引得众人关注。武术课堂也一样, 必须加强视觉效果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 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武术。
  关键词:视觉文化;小学武术教学;创新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从技击实战的军事武艺转向以表演和个人修炼为主的套路演练后就不自觉地融入了视觉文化的范畴。然而, 正因为视觉传达上身体感悟的缺失, 很多人都认为武术现代武术套路已经失去了它的技击性, 更有甚者把“武”比作“舞”, 这对于武术的发展和传承都是极其不利的。事实上, 练习武术对体型的塑造, 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生存技能都有良好的帮助, 从2004年4月2日,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要求中小学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到2019年, 确定将武术正式列入中考体育项目。显而易见, 武术运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大量的研究显示, 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呈现出“外在虚胖”而内容“骨感无物”的景象。既然处于视觉文化时代, 那么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 利用这个时代的优点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 如何利用视觉文化来创新武术的教学方法成了众多武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视觉文化时代下小学武术教学的突出问题
  1.1 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学生在上武术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懒散、不专心, 学习欲望不强烈。武术随着历史的发展, 技击性慢慢地被弱化,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 武术这项运动的功能更多趋向于强身健体和文化传承。武术文化博大而精深, 讲究“外练筋骨皮, 内练一口气”, 因此不管动作难易, 都需要长时间的重复练习。传统的武术教学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恒心和耐心的, 然而在学校武术的课堂上, 课时有限, 学生通常从基础动作开始学习, 这些动作没有太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和实战效果, 武术学起来越来越像广播体操,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中渐渐觉得乏味枯燥, 对武术课失去兴趣。
  1.2 学校器材、教具不全, 教学方法单一
  武术是一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 非专业的武术训练只要在安全的平地上即可, 小学武术课的教材内容设置的器械也是较为常见的刀、枪、剑、棍, 是一项非常容易开展的体育运动。然而在很多学校中只有少数的器械, 且器械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维护。教师教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练”模式和讲解示范法, 课堂比较呆板缺乏新意,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的主要原因。
  1.3 缺乏传统文化渗透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小学体育课追求学生运动强度, 绝大部分武术课堂没有进行文化理论的教授。学生对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了解太少甚至是没有, 因此仅仅把武术作为一项身体运动看待。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具有神秘色彩, 传统武术文化对宗教、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兵学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视觉文化时代小学武术的教学创新路径
  2.1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培养武术文化底蕴
  对于小学生而言, 耳濡目染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认知的最好方法。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设置武术专栏, 把关于武术的知识、典故和图片等张贴出来, 供学生参读学习, 还有一些武术名家、功夫演员的成长故事向学生传授武德和武术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里还可以添置武术雕塑, 武术雕塑不仅能够装扮校园环境, 而且能够作为一种视觉符号, 激起人们观赏欲望, 增加观赏者模仿、体验武术技术动作的几率, 使武术更加贴近生活。上课的场地同样是发挥视觉文化作用的地方, 在场地周围张贴上武术动作的插画、图片和武术名人的照片、名言等视觉素材, 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渲染。
  2.2 合理利用网络、电子信息产品辅助进行课前引导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 更是每个学生家长的义务, 家校合作模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今是信息化时代, 每个班级都有家长通讯群, 老师时常在群上发布通知。另外学生还有作业记录本, 专门用于记录当天的作业。在学习武术之前,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出合适的表演、电影电视等短视频或者典故、文章等提前分享到家长群上, 或者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写下网络链接, 通过家长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要求, 学生在家长的监督、鼓励之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要求布置的内容要符合武术文化的实际, 不可选取过夸张不切合实际的内容, 要求学生以欣赏观看、引发思考为主, 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并且说明不能进行模仿或练习, 防止出现错误动作和受伤。
  2.3 课堂上增添视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武术向来注重内在的修养, 在演练时以劲力、节奏等的变化来引起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但更强调的是武术动作折射出的意境和演练者所传达的情感。武术的这种“内在文化”只靠视觉上的领悟还远远不够, 只有靠心领神会、身体力行才能真正领会。因此课堂上教师更加要注重让学生亲身体会武术的动作所传达的文化, 强调武术套路的内涵价值, 注重内涵在视觉文化中的渗透。教学中要注重动作的路线、形状、节奏和发力等, 更要注重学生攻防意识培养, 在讲解攻防含义的同时利用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彻底了解该动作的意义, 传达出武术动作的真正意境, 这样才能避免武术“操”化, 使学生更有信心和兴趣学习武术。
  结语
  在小学武术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资源培养学生武术文化的底蕴:把网络上丰富的武术视觉元素和电子设备合理地利用在教学过程中, 促进家校合作,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视觉传达能力, 同时努力挖掘服装、器材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154. 
  [2]龚茂富, 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陈保磊, 刘同为, 李世春, 陈保学.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4]阮纪正.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