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作者】 刘 蕾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高中古诗文教学旨在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传承的基础是先吟诵。吟诵是在读的基础上的诵读方式,吟诵要求学生身心投入,声音上注意语速语调、节奏、抑扬顿挫,情感上融入独特的感悟。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吟诵
  在高考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面对高中课程多,时间紧,教学任务繁重,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也似乎想在最短时间内为学生找到捷径,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对古诗文答题思路和技巧的指导。而很多高中学生古诗文功底差,面对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古诗文,一看就烦,缺乏鉴赏古诗文的审美能力。很多教师面对学生没有兴趣不愿主动学习的状况,也束手无策,只好凭借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简单翻译一遍、梳理结构,整节课都没有读的环节。结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文言字词的知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吟诵过程中学生眼、耳、口、心共同作用,从文本中感觉到的就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情思。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吟诵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吟诵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歌,这些文学作品离我们时代久远,对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接受大量网络信息的高中生来讲,本来就比较枯燥,难理解,加之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尤其是理科生偏重数理化的学习,导致他们对语文失去兴趣,不愿意去主动学习。基于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用吟诵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一篇古诗文我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吟诵。当然,刚开始学生还达不到吟诵的程度,只有通过听老师或者名家的范读,老师的具体指导,学生在才会渐入吟诵的佳境。例如,我再讲解杜甫的诗歌《登高》时,让学生通过吟诵中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感性的表现基础上,进行理性地把握诗的内涵,学生吟诵时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在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猿啸哀”要读出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时要想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多么想回家,同时,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读颔联时,要读出很沉郁的样子,下句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在指导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时,要想象作者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尾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在老师的示范吟诵和指导学生吟诵后,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高涨,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加上配乐,大家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争相吟诵,同学之间在吟诵展示、切磋中,调动学生情绪情感体验,吟诵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吟诵能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方法中,其中一种叫“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吟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用吟诵的方法阅读古诗文,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如讲解《孔雀东南飞》这篇长篇叙事诗时,学生选择合作、探究式地吟诵为最佳方法。因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生僻字较少,人物较多且各具特色,文章以对话形式为主。学生分成小组,分角色的吟诵,一人读旁白,一人读焦仲卿,一人读刘兰芝,一人读焦母,一人读阿兄,一人读刘母,读完后每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想法。大家再调换角色继续吟诵,读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前一位同学读出的感受的异同。吟诵之后再把人物分类讨论、探究。再如吟诵《滕王阁序》时,可以让学生闭目冥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和谐的画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的俊逸豪放的作者形象;吟诵《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与亲友之间的真情轶事,边读边想,想得越多越深,对文章情意的理解和把握就越准确越丰富。吟诵使古诗文的教学也达到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吟诵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
  《新课程课标》在“教学建议”当中明确要求:文言诗词的教学重在读而不是在于析,通过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一篇文言文是一个整体,需要读者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整篇文章的诵读上,从整体上去体会感受品味,而不是着眼于每一个实词、虚词。有些古诗文如果不读直接翻译,就失去了古诗文的美感。高中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古诗文,通过吟诵感悟古人对美的追求,情感上的升华,如古诗中柳永送别时依依不舍是美的,辛弃疾贬谪后的爱国情怀不改是美的,苏轼挫折中的乐观旷达是美的,杜甫一生不变的忧国忧民是美的,李白的望月思乡也是美的,李清照的凄婉是美的……;文言文阅读中的人物廉颇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是美的,张衡的才华是美的,《劝学》《师说》中勉励学习,尊师重道的思想精神现实意义是美的,《滕王阁序》的良辰春景是美的,《过秦论》的铺排气势是美的等等。这些美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的,而吟诵就是继承和弘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深情并茂的吟诵中感染着每一位听众。而面对生僻的长篇文言文的吟诵时,纵然在初读时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应该注意积极正面地评价和肯定,当学生读得真是字正腔圆、饱满激情,就像音乐家在弹奏美妙的歌曲,教师再纠正一下某些细节,就达到了吟诵的最佳效果。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也能感受到不同文章异彩纷呈的美,而且每个学生产生的审美感受并不一致,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在诵读中与作者的情思碰撞融合,才能于读中会意,于读中悟情,也才能声情并茂地吟诵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应重视吟诵环节,正如朱熹所说:“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惟其如此,古诗文才能深深投影在学生心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