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 杜 云

【机构】 (梁山县马营镇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时下各学科都提出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1]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不但提高了对历史学习方面能力的要求,更强调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贯穿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突出了人文精神。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中体现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与课堂效率息息相关。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家赵亚夫先生认为:“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成一线,不能马虎。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剺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2]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我们必须要掌握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例如了解、知道、认识、概述、分析、理解、探讨、感悟等,对其深刻把握,严格控制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我们制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是先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要先考虑通过这些知识训练那些思维、培养那些能力、形成那些观点,然后再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目标通常由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组成。教师在目标设置时不能厚此薄彼,要系统合理地设置。比如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其进行分层,运用几种方式开展教学,思考在教学时如何提问、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怎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问题。事实证明: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可以让课堂教学拥有明确的方向,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再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环节中渗入核心素养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这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证由史来的意识和判明史料价值的能力。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2、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历史教学过程是“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内化升华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讲解历史史实时,可以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假设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秦统一中国》一课为例,课堂过程中,多媒体屏幕上出示:“如果你是秦始皇,现在正在召开记者招待会,请问你将如何在记者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秦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教师顺便提示:现在的穿越剧这么多,如果你们真的穿越回去了,并且有幸穿越为一代君王,你将如何实现你的人生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颇为感兴趣,各抒己见,有不少学生通读整课内容,并查阅大量资料,想出了自己的政策措施。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培养了他们从历史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感悟和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的素养。
  3、重视课外训练,让学生在课外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短暂和一时的,也不应急于求成,而是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课堂之外、课后作业的布置中长期建立起来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
  课堂外对核心素养的建立和巩固也不应轻视。在讲解《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开始前,我就给学生安排任务:整理欧洲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欧洲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图片更好);迪亚士和哥伦布等开辟者的身份国籍和个人魅力;当时世界的状态特征等。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史实论述”的学习习惯。在这一节课程内容结束时,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板书”,利于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另外,我在布置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课后作业时,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唯独迪亚士、哥伦布等人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请同学们深入全面的思考。问题提示:时势造英雄。普通人与英雄的长远的目光的差异,使学生向开辟者看齐,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挑战的性格特征,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课前的预习,课下的巩固和复习,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如吴伟先生所言,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3]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素养与具体知识的融会越密切,学生的感悟就越自然,其核心素养的养成也越稳固。广大的初中一线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常抓不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渗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2]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J].历史教学(上半月),2007(7).
  [3]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