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读说写任务驱动下的国学经典深度阅读指导策略

【作者】 周淑梅

【机构】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侨联中学)


【正文】摘 要:阅读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好渠道,然而因作品与今天的距离带来的阅读难度,因“互联网+”无形的排挤,国学经典的阅读必需由“课外”走向“课内”,由自由泛读到任务驱动下的深度阅读。驱动任务的设计,依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扣住语文的终极目的,以《论语》的实施为例,从语言理解、思想内容、语文核心素养三个角度展开设计,驱动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任务驱动;深度阅读 
  国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浸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阅读它,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好渠道,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的有效途径。
  可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每天从微博、微信、头条上摄取碎片化信息,重时尚轻经典,重消遣轻求知,重泛读轻精读,国学经典被淹没在纷繁芜杂的数字阅读信息中。要想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就必需从课程上由“课外”走向“课内”,由消遣娱乐的肤浅阅读,变成读说写结合的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即是在学生不爱、不愿、不读的情况下,由老师利用课堂时间,设置有探究趣味的有牵动力的任务,驱动学生阅读,实现由被动转主动,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真正的阅读”,即“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
  一、任务驱动,实现国学经典的深度阅读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经史子集浩如烟海,读懂要借助于语言、背景、常识和教学引导,这是极度费时费力的事情,因此一般也仅限于教材所选的几篇古文的知识训练和结论性的观点传授了,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严重缺席,零碎阅读和浅层阅读,很难达到传承文化之目的。
  课标对读说写关系有如下描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据此设计读说写任务,驱动阅读,就可减少因理解难度而带来的畏惧感。因学生边读边思考探索,在这个思考、重建与组织的过程中,阅读者会自觉地重温关联所学的知识,会得到带有个人化色彩的体验,会调动起阅读的能力与兴趣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阅读的真正目的。如读《论语》,让学生编写体现孔子师生关系的剧本并上演,学生势必要大量地阅读,才能在众多的篇目中找出师生关系的章节,并发现概括出来;还要探索剧本的知识,编写台词,设置矛盾,这是多少次写作课讲而无效的。这样的阅读,与研究同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不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与不求甚解的浅阅读,也不是满足于识记与背诵的功利阅读,而是一种扎根于自己需要并内化成能力的深度阅读。
  二、驱动的任务,是实现深度阅读的关键
  浙江外国语大学的庞继贤教授认为:“所谓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做事。”由此看来,任务不是课内阅读的练习,不是简单的识记或套用型的,它带有实践性,能敦促阅读者广泛阅读、纵横比较、思考关联、想象再造。我校以《论语》为突破口引导阅读国学,下边就以个人实践,谈几种任务设计。
  1、基于语言理解的任务设计
  阅读国学经典,都要以理解为前提。因课内阅读古文的翻译、背诵任务,直观而枯燥,所以要设定语言运用情境,让读写活动建立在需求之上。如在探讨《论语》中“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专题中,笔者这样设置阅读情境的。先导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古人对师生关系最好的概括,但在物质高度繁荣学习渠道多应试压力大的今天,师生关系还能如父子吗?”学生陷入思考中。再提出研究的问题:孔子是圣人,弟子三千,他是怎么跟学生相处的?孔门弟子对老师又是怎样的?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圣人师生关系的欲望。据此,再提出理解的任务:
  读所选的九则《论语》,结合注释,先理解含义;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孔子与弟子对话时的情境;最后在课堂上讲解,后接受听众的提问。
  这个“讲解”的任务,只有充分的熟读与理解,才能讲透;而接受提问,很有挑战性:讲者怕被“问到”,就得认真阅读准备;听者想“问倒”,就得钻研出够“水平”的问题,这样的任务下,全部学生都在深入阅读。
  最后,提供“说写”的平台运用所“读”:
  请你自选一种身份,以“当我______时,想到(引用论语)________,就______”的句式,说说在生活中师生要如何相处。
  这个任务需要联系生活情境仿写,摘引《论语》中的话语谈感悟。要想不空谈,必需占有文本,熟记和再阅读。
  2、基于思想内容的任务设计 
  国学经典的重要价值在于人文精神的传承,在学生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熏染作用。叶木桂的《语文阅读价值之维》,凌云的《对语文课外阅读价值的三维审视》,认为语文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其终极价值追求在于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获得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人性品格,最终臻至于一个完善的“艺术之人”。常见的写读后感,就是思想内容方面的任务驱动。笔者在引导阅读《论语》时还有辩论、小论文等方式。如让学生边阅读边发现话题写小论文,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如孔子也偏爱优生,道路千万条、孝心第一条,我师就在人群中,贫而无怨难等,在写读中自我教育。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设计
  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读说写任务,就是依托于综合性和实践性,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设计《论语》的阅读任务,可借签美术、音乐、实用文、流行文学等。如想象孔子上课情境编写剧本,感受性格各异的学生群像。以孔子为群主建立微信群,讨论仁义礼、君子、小人等。让子路等学生参加今天的中考,谈今天人们的服饰、节日、交通。让孔子开班会,学霸与学渣各该说什么等。这些不仅有趣,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中,让学生活用孔子言论,反思观照现实,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正确的“三观”。
  三、任务驱动国学经典阅读的挑战性
  国学经典的内容广博与无边界,似乎与语文、品德、历史、艺术、科学、体育之间都有关系。从目的上看,国学经典更重在教化,立足于立德树人,所以在引导阅读时,要有足够的文本细读,不能忘记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脱离语言这个核心点,过分重人文解读而淡化了语言积累,过分注重拓展而造成没有“语文味儿”的“虚假繁荣”。如笔者过去指导阅读《论语》,驱动任务是以“我眼中的孔子”为题,写对孔子的发现。后来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多是网络上的定性分析,根本没有“我”的发现。后在任务中加进“必须引用《论语》中的句子或事例”来谈,这样微观语言积累就在宏观课程构建中得以落实。
  总之,阅读国学经典,都要坚持以任务驱动和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坚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浸润于阅读之中,从而真阅读、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6)
  [2]叶木桂,语文阅读价值之维[J],西江教育论丛,2008(1)
  [3]凌云对语文课外阅读价值的三维审视[J],大众科技,2009(6)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