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鲍菲菲

【机构】 (新疆石河子141团中学)


【正文】摘 要: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力递增的过程,也是一个习惯培养的过程。当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慢慢地会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将会受用一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教学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习惯培养的过程。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逐步形成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成功。小学生要培养哪些学习数学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善于提出引发学生动脑的问题,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有30个头,70只脚,鸡与兔各有多少只?”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通过画图、列表,直接列算式多种方法寻找答案。画图与列表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直接列算式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分析时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引导学生假设笼中全部是鸡一共有60只脚,与题目中脚的数量相差10只,多出的10只脚应该是补给兔子的,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5只兔子比5只鸡多10只脚,从而推算出兔子有5只,鸡有25只。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当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就得以飞扬,灵感得以迸发,创新和实践能力就会得以开发,就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因此导致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新知构建与解决问题中表现为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结合三角尺分析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鼓励学生想办法加以论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论证方法。有的同学动手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算出它的内角和。教师鼓励此方法,但同时指出测量难免会有误差。有的同学通过剪、拼、折的方法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惊喜的发现将会组成一个平角。从而确定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的方法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闪烁,推动每一个学生努力思考、探索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敢于质疑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常常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对于数学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往住有着片面性,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时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运用知识时只有死记硬背,甚至生搬硬套,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后适时反思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得牢固,用得自如。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很多同学在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总是混淆,不能正确区分什么时候要除以2。如果强行让学生生搬硬套地应用公式,学生可能也能正确计算图形的面积,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所学知识难以灵活运用。教学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只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它们的面积时要除以2。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让反思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反思,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看到过的知识可能会忘,只有动手体验过的知识学生才会铭记在心。“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活动历来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好帮手,孩子们是鲜活的,他们的想象力是灵动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强化新知。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同学们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大部分同学的意见是它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都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指出它有两条对称轴。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寻正确的答案。同学们自己拿出平行四边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看看两侧的图形是否能完全重合。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反复的对折,事实发现不管怎么对折两侧的图形都不可能重合。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不能重合的原因,学生恍然大悟。一次动手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与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操作体验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升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力递增的过程,也是一个习惯培养的过程。当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慢慢地会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将会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李荣艳.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J].吉林教育,2010(1):117.
  [2]邸芬平.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J].教育理论研究,2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