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 温昌英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民族和国家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教育来说,更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看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的基础科目,不仅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涵养,还能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效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课文,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不乏有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爱迪生发明电灯、达尔文自然科学等涉及科学方面的小故事。这些课文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任务。我们应发挥这类文章应有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1.借助课文内容,进行科技创新的启蒙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创新性的事物,我们可以从教材中窥探出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还歌颂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工程师,如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等,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创造精神的培养。
  2.巧用课文留白,挖掘科技创新的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言似尽而意无穷。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抓住这些意味深长的“空白”,让学生去想象、补充、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六年级上册《爱之链》这篇课文主要写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受到了爱的感染,悄悄资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安慰乔依的故事。他们之间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将他们连接到了一起。教完课文后,让学生以“乔依醒来后……”续写一个片断。又如教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些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开凿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两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一边读书,一边结合文意设计绘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之后,小组派代表上白板板演讲解。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将得到激活,使学生在动手、交流、争论、归纳等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再如,教学《负荆请罪》,在学生弄清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后,让学生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景,学生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那一招一式真像那么回事,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在揭题时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纷纷举手问:“我想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又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时,组织学生讨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女孩子有没有必要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从小走向生活,加强社会实践,在生活与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科研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不但通过眼来观察,还要用口、用手、用脑去实践。例如教学习作《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我先让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特产是什么,对喜欢的特产进行细致观察,围绕喜欢的产品进行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然后搜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认识、观察、思考、创新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为语文习作收集了素材。又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学生学后已知道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么美的图画,谁能把它画下来,让大家欣赏?”学生一听便跃跃欲试,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诗文,把它画下来,并且,我鼓励学生大胆配乐模仿吟唱《渔歌子》,学生表演丰富,兴趣陡增。通过这些表演,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可以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课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我们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的理念,多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技因素,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细致的观察、严谨的实验、创新的思考,轻松自主地探索无限美好的科学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