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作者】 任迪慧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行研究。我的有效策略是:首先认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其次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最后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训练思维广阔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核心。
  关键词:兴趣;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设计;思维广阔性;前提;关键;核心
  追求优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由来己久。同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亦是时代所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个人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中产生乐学兴趣的前提下,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求知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用兴趣润泽学生的心灵,用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兴趣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充满兴趣的数学课堂才是创新的乐园,才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针对儿童好动、好奇、等心理特点,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时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多让他们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或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儿童喜爱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学生就有了兴趣,并乐于接受。例如在讲“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的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从边、角来思考,进而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也增强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识别能力。
  2.、好奇是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针对儿童这一特点,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新奇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象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去学习和创造。例如在开始讲授乘法时,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我让学生写了4个5进行相加、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紧接着教师将10个5进行相加,20个5进行相加的问题提出来,看哪一位同学很快算出来,促使学生的好奇心理面诱发去思考运算的捷径,进而达到初步认识乘法意义,激励学生去探素知识的奥密,开创数学运算新的境界!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教材是教学之本,弄清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掌握知识体系,是教师的第一要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方案设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掌屋。因此,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切实把握好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确定教学目标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恰当。所谓全面就是指既要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要求,又要有发展智力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具体就是指在40分钟内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等。恰当就是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过难过易都不科学。
  2.全面理解知识的系统性,优化教学设计。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面所学知识的基础,后面所学的知识又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导入新课应怎样开讲,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应作哪些铺垫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怎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揭示其本质,逐步学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准确地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法,选用得当的教具和学具,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创设问题情景,训练思维广阔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核心
  思维的广阔性是儿童创新发现的重要心理品质,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求索!
  1. 拓宽理解,引进“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课本中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同题而言的。针对新授课中学生难以理解处精编“开放性”问题,既可以拓宽学生对基础知识间的纵横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广阔性。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第2课时,出示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生:有13辆小坦克,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辆,还剩3辆;生:有13片树叶,每5片树叶粘一朵花,可以粘2朵花,还剩3片树叶;生:有13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2个,还剩3个……等等。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深深体味用一个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可以解决多个问题。这样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学生明确提出了操作要求,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新知,并真正理解了这部分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开放性”问题,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2.改变问题叙述方式,注意提问的“变通性”
  知识的系统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把握这一特点,善于抓住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问,诱发知识间的“变通性”,促进学生思考。利用已学知识,将同一问题改变其叙述方式,是一种较好的训练形式。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小小图书馆”。老师出示一个问题:说一个算式“239-57”能解决的问题,并算一算。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生: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生:科技书比故事书多少本?……等等。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开阔了学生思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一题多变,技能技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张丹:《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