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作者】 李 贺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第四中学)


【正文】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尤为重要,语文知识素养的积累关系到内在品质的提升和未来的全面发展,一个有思想的灵魂需要精神的垂范,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期待与引导是学生价值体现的重要衡量标准。
  众所周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实践教学中得出的实验结果,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感欣慰,人的情感效应中所形成的期望或预言对学生的成才成长至关重要。当我们设定期待目标后,努力便有了方向。教师期待是课堂教学中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导向,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都要实现最终的预期效果,评价机制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优评、中评、差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最初起到指挥棒的角色作用,设定预期期望,久而久之,成为连接师生的关键纽带。“唯分数论”这一传统概念被后向定格,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这一理论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情志是多方面展现与发展的,如思想境界的延伸拓展,道德修养的内在提升,意志品质的坚韧程度,学习习惯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与环境适应力等多维因素全方位影响学生的长久发展。
  教育改革已实施多年,各种教育形式与理念不断变化,但收效不佳,情感维度的转变效果不够明显,“治学知心”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就凸显出来,不了解学生内心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没有良性的预期目标和转变过程,我们所寄予的厚望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精髓应是“施爱”,的确,没有心灵的关怀与慰藉,教育就变得灰暗无光,教育的魅力就得不到彰显,从学生的成长规律与认知水平上看,我们教育者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收获能力,充分考虑其心智是否达到预期水平,极力展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大量填鸭式灌输或给予无限大的期望是大错特错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阶段,是学习的上升期,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融入课堂,以热切的求知欲为价值导向,适度加之以可能期望,逐步渗透,既设定近期目标,又存有远大理想。
  特此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更是更高远的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认知是基础科学,从咿呀学语到拼音识字到连句成篇到人际交流,囊括了人生的整个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探究法等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采用多种直观、开放的手段,声情并茂地还原课堂魅力,展现教师风采。可是学生的既得收效还需加强,尤其是主观能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影响学业评价,学生个体发展。教师要理解,尊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之最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有效共促互进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提倡新型师生关系,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更是如此,积极乐观的形象会促进良性互动,使学生身心愉悦,轻松畅达,对高深繁杂的学业知识能有效的消化理解,教师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哪怕只是小触动,小感悟,也能起到非凡的作用,由动机转换为实际价值。其次,多层次、分阶段、分类别教学的开展,给予不同的期望空间,因人而异,激发不同的内在潜能,教师要擅长心理攻坚,有效疏导。不能千人一面,过高期望会不切实际,无法实现,学生反倒受挫。过低期望,育人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同的层次体验应彰显出来。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不是给学生出题的工具。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期望形式可以多样,需酌情控制变量因素,欣赏才是促进学生前进的原发动力,将情感维系其中,自然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