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内容生活实践化分析

【作者】 张青山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镇大田小学)


【正文】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自我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具体来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合理设计教学主题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内容生活实践化的策略,望采纳。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实践
  《品德与社会》是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课程,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很有帮助,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帮助。基于此,加强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主题内容生活实践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了“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探究应坚持适度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是这次新课改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究,让其能够长时间保持好奇心、热情,提升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这样的例子,一些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看似在热闹的探讨,实际上不乏有的学生想借此机会大聊特聊,“侃大山”,“凑热闹,出工不出力”。这样小组的讨论将会因此而变成吵吵闹闹,嘻嘻哈哈,讨论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探究的目标也将变得漫无目的,还因此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的配置学习内容,达到高热情,高效率的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堂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心策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处理好各种问题,进行好每次活动,提高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生活化
  适当增加游戏活动,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活动”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品德與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游戏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游戏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能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理,效果是很好的。
  鼓励学生自我表现,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空间。唱唱跳跳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上学生在唱唱跳跳的过程中,必定涉及到音乐。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并使人的习惯于真正的愉快。一段轻快的音乐往往能使学生感到愉悦,并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活动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如《拥抱秋天》,上课时,我减少对学生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动动手。贴贴画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动手形式。我就让学生在卡纸上画一画心目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捡片树叶,让孩子们合作做树叶贴画,一枝独秀也好,繁“叶”似锦也罢,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我设立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等,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获奖,这些手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提倡生活实践化教学,能够消除课程本身地点、时间方面的限制,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感悟,让其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希望,帮助其树立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善于根据教学实际,搭建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达到品德课堂的真实深度。
  参考文献:
  [1]黄亚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25(8):32-33.
  [2]刘春义.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才能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J].好家长,2017,15(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