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三物理模型教学教法探究

【作者】 谢 博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物理学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模型化,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中最常见的载体,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高三物理复习的特点,笔者尝试进行物理模型教学,以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于物理模型教学应用在高三复习中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可以拓展物理模型教学法在具体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尝试改善高三复习的效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三物理;模型教学;方法探究
  一、“模型法”在高三物理教学中的设计 
  在新课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虽已积累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和建模的方法,但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如果按新课教学的模式,一点一块地复习,按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认为物理枯燥无味。因此,物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复习落实外,具体的物理规律的运用,需要一开始就从生活实例出发,选用适当的“模型”,指导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建模―回归”的探究过程,学会在具体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对相类似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建模策略,调节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观物悟理”的习惯和提升科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自然学科学习中,特别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分化,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大多数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潜能出发,在认真选模的基础上,遵循从易到难,梯度发展的原则,精心选题。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同一章节知识在具体模型建构和题目选择上要因时因人而异。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在题目的选择上要大胆创新,并配以适当的练习,进一步夯实学生用模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模型复习的有效性。 
  二、高三物理运用“模型法”教学的基本程序 
  在经过选模、归纳分类、精心选题、梯度设计、适当练习准备学案后,“模型法”在具体课堂教学的运用程序如下图: 
  学生在复习课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题目情景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建模过程中,因受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和语言表述的直观性的制约,往往在课堂上所反馈的是片面的、点滴的、零碎的东西,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学习这样的模型时,教师的引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即学会有机结合新课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模糊性“模型”,将复杂的情景分成几个较为简单的模型。 
  三、高三物理教学“模型”的运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课程内容上选择上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高三物理的复习教学中,联系生活,将“原型”转化为“模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而“模型法”教学的运用则要根据学生实际选题和归类,设计专题性的导学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自主复习和研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自主练习、学习了解和把握,确定“模型”专题复习。如“圆周运动”可以采用如下模型进行复习。 
  (一)题目背景 
  近年来高考、质检试题中的圆周运动往往与过山车、电动机、弹簧等模型结合,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若干子过程,分析每一个过程的始末运动状态及物理过程中力、加速度、速度、能量等的变化,掌握运用处理这一类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近年来各地高考、质检中关于“圆周运动”的试题原型: 
  (二)模型建构 
  对比分析以上试题,学生的直观反映是“都有圆周运动”。这一系列模型按照物理模型法皆属于圆周运动模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是抓住其物理学中的基本模型:绳模型或者杆模型的临界问题,联系到物理新课学习中的基本模型就是“过山车模型”。 
  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有一段斜的直轨道和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 
  ①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最小值。 
  ②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围。  
  四、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模型建构归类分析 
  (一)单一物理模型建构分析 
  (二)综合性物理模型建构分析 
  1.变加速模型:抓住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如受力、加速度、速度)的动态过程图的分析,特别是临界状态的分析应抓住a=0为主线进行分析和归纳。 
  如:“雨滴下落”和“伞兵空降”,如果所受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它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如阻力、加速度、速度)的动态过程可表示如下: 
  2.曲线运动模型:抓住抛体、圆周运动中的运动状态分析与受力分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关系进行求解,在临界问题的处理上,抓住最值问题求解。 
  如:过山车模型中,抓住向心力来源和出发点与最高点的能量关系式。 
  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这类问题结合了重力场、电场、磁场,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各力的方向,结合运动状态进行平衡或者牛顿运动定律的处理,同时结合能量问题分析。 
  4.电磁感应模型:注重对楞次定律、电路分析、受力分析、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考查,强调相互制约关系。 
  “模型法”作为高三物理复习方法中的一种,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做到注意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形象化的物理模型,在具体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灵活地提取、应用物理模型,跳出题海,提高学习效率,在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善于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并学会建构新的物理模型,实现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迁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志旺.物理建模方法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00,18(9):34―35.
  [2]姜明姬.关于二轮复习中物理模型教学的几点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13,31(7):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