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小琴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正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传统的社会思想观念被不断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推出,它对现如今的教学需求是很符合的。为了在广大青少年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做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应积极在初中德育中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个人道德修养教育。
  关键词:德育;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修养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初中的德育工作也是初中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是一个学生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品行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素养有着关键作用。教师要与时俱进,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教育。
  一、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1. 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道理。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个性与品质,同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格观念。所以在初中德育教育中,要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充实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2. 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理念。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自强不息的,从古代开始中华儿女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是极强的,能够将民族忧患当作是自身的忧患。所以在教育中要运用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真正培养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文明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且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不断增加下,也就需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借助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别,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来尊重个体之间的区别,从而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
  二、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措施
  1.善抓教育契机。第一,在一些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即将到来时,我们要善抓节日的契机,在课堂上相应地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比如,清明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在课堂上开展与这一节日相关的教学活动。昌平区第四中学的一位教师进行了积极尝试,设计了“史话清明”、“诗话清明”、、“礼话清明”、“祭话清明”几个形成系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草木萌发的芳春季节,欣赏世代相传的优雅诗词,体悟缅怀先人的传统习俗,促进他们对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传承民俗文化的主动性。
  第二,以区域举办的各种嘉年华活动(文化嘉年华、农业嘉年华、科学嘉年华、艺术嘉年华等)为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嘉年华的机会,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体验和感受。比如,昌平区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兴寿农业嘉年华参观体验,嘉年华的农业文化主题区就展示了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教师就可以展开给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早已成为中国人共通的文化基因,在今天仍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对农业生产、文学创作、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学生,我们应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发挥出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在初中德育教育中融入傳统文化,不仅可以发挥出课堂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不仅可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可以说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其中也就包含了社会与政治学等学科内容。但是从主要的内容上来说,与传统文化之间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要将传统文化作为教育中的载体,真正将德育教育观念融入到教育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宣传。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通过向学生讲述德育教育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运用客观的视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与认识。借助传统文化,能够加强中学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
  3.提升教师团队水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育中要从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入手,确保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可以说学生的知识是来源于教师讲述的,所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操作者,自身的行为与文化素养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在实际教育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水平,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提升道德水平。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积极阅读书籍,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其次,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还要主动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等,以此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确保德育教育的活力。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也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传统的教育,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4.强化引导,传承文化
  (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巩固学习优秀文化
  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水平,通过各种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2)强化“意志”,深入“践行”
  初中德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融合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内容,将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进行系统的融合分析,将传统文化与美德发扬光大,进而在实践中让学生自觉的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对自强不息、居安思危、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5.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教学融合载体
  要想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课程进行系统融合,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利用各种模式与手段,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探究学生各种知识,进而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此,教师可以灵活的应用各种多媒体以及网络设备,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各种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沟通与交流,分享学生学校的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我国的各种文化与历史。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的渗透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主动的探究分析传统文化,了解其蕴含的价值,进而传承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精髓,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还要做好德育教育的融入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5):45-46.
  [2]段彬.顾珂.论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亚太教育, 2016,(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