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品德与生活教学“主题活动”设计的几点尝试

【作者】 李建华

【机构】 (黑龙江省萝北县第一小学)


【正文】小学阶段现行的品德课教材,分为两个阶段,低段是《品德与生活》,中高段为《品德与社会》,从教材的分层来看,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品德认知的形成,都离不开生活与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的形成,绝不能拘泥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一种行为或意识形态的形成,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期间学生要经历体验、反思、内化、升华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候会很漫长,有时由于某种特定环境或事件的影响,又会很迅速。教师如何在思品课堂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这种变化,关注学生思想认识的细微进步,这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首先要具有“生活性”,即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背景为课程设计的源泉,内容涉及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者相对应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从而达到以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在生活中在互动中得到构建、在生活中得以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在品德教学中进行“主题活动”设计的几点尝试。
  “安全地生活”这一单元内共三课,分别是《今天你安全吗?》、《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从内容安排上是由浅入深,先是“认识危险”,接着是“拒绝危险”,最后是“应对危险”。这就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由于教材内容的前后连贯,我可以把这一单元的主题活动设计成一个连续的情景再现模式。
  一、结合单元内容确立主题和活动形式
  品德课程的学习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尤其在低年段,游戏活动很适合孩子,但是到了四年级,有些游戏就显得深度不够,流于表面。为此我在进行着此主题活动设计时,先深入研读教材,再把学生可能遇险会碰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比如学生对于校园内的危险由于学校经常开展这一类安全教育,认识比较全面,但是对于社会生活中会遇到的危险,在家长和社会的多重保护下,他们可能会意识不到,或者体验感没有那么强烈。因此我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把重点放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危险?”这一侧重面。在本单元的学习开始前,先布置学生开展“生活中的危险”小调查,要求学生到家庭、商场、马路等地点看展调查走访活动,再把小组内调查的认为平时不太重视,但危险性很高的部分提炼出来,自己编一个有关这一类危险的危害的情景剧,在课堂上演给大家看。有些孩子开始的时候抓不着头脑,我就让他们小组件讨论,集思广益,在听取家长的意见,最后得出“拐卖儿童”很可怕,一定要引起注意这一话题。为了更好地完成情景剧的设计,他们还上网搜集了人贩子常用的拐骗儿童的手段,在小品情景剧中呈现出来,有的家长听说了这个主题活动,也非常重视,特意抽出时间扮演人贩子,来参与同学们的表演,虽然演出还很幼稚,对话和表情时时引得同学哄堂大笑。但是所有参与和观看这项活动的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活动设计比老师在班会和课堂上讲多少遍都有效。
  二、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人人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第一阶段的活动中,有很多小组都完成的不错,但是由于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有些孩子的确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倒不出来。为了达到人人参与活动的目的,在本单元第二课“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活动设计上,我首先还是让几个学生编写了情境剧,让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班级先给大家演一遍,然后再根据一些最常见的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这样,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学生的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生活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一个是“当危险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做”,还有就是说说“你曾经遇到过的那些危险。”学生么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很多来自于父母的生活经验,还有些来自孩子的切身体验。这不仅是对学生面对危险是需要应对的一次教育,也是对学生对于危险的应对水平的一次摸底调查。有一个孩子就在调查问卷中写到:有一段时间我和爸爸妈妈经常不回家,在姥姥家吃住,后来被小偷盗窃集团发现了,就在我家的门旁边画了一个“X”,多亏被别人发现了,告诉了我的爸爸和妈妈,要不然我家就会被小偷给搬空了。这件事很有典型性,也是我们教材中没有体现出来的,通过集体问卷调查,很多孩子了解了原来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又让他们在小组内练习打火警、匪警、急救等电话,小组间互相观摩取经,实效性非常明显。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翻开课本,内容并不很多,切大多以问题或图片形式呈现。看图说明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中高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在第三课《当危险发生时》的教学中,我就大胆的采用了“安全演练”的形式,设计了“当火灾发生时”、“当地震发生时”、“当歹徒闯进校园时”几个板块,事先周密而又计划地安排还学生逃生路线,并利用下课和间操时间,开展安全演练活动。结果问题真的出现了:在前两个活动中,学生表现非常好,因为学校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安全教育,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逃生演练。但是在第三部分“当歹徒闯进校园时”,我找了一个家长扮演持刀歹徒,孩子们本来在操场上游戏,看到歹徒闯进校园,有很多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逃散,而是抱成一团,这样如果真的发生校园伤害事件,就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在活动总结时着重中指出了这一问题。有很多我们觉得简单的问题,在孩子那里会发生很多状况。比如我在设计“在车站”这一情景时,我请一位家长扮演乘客,给孩子拿饮料喝,有的孩子就忘了拒绝,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课下,家长也庆幸地说:“幸亏课堂上教会了孩子体验危险、应对问题,要不真遇到了就惨了。”
  长期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的课堂容量很少,只是学生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真正的品德学习的课堂在广阔的生活中。恰当地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就好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浓缩的社会,在亲身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道德框架的构建才会更加稳固而持久。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多方面考量,争取设计出最优、最有效的活动来,为学生道德素养的终身发展服务。以上是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关于主题活动设计的一些尝试,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