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刘玉莲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小学)


【正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模式:教师习惯从即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牵”着学生“思考”,使学生就范。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被动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获得的知识,学生记得不牢固,应用起来只能是生搬硬套。题型稍有变化,学生就可能无从下手。如果长时间用这种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越来越淡薄,学生也会越来越循规蹈矩,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课堂气氛也会越来越死气沉沉。而生本课堂要求老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证明事实,而是努力使学生获得发现、获得体验、形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更新传统教学观,探究新方法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喜欢为学生预设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于是知识的由来常常被忽略,学生的不同见解会得不到充分的展示。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首先我们教师要更新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而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就是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给、你收”的单纯讲授方式,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知道一半就能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老师用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面:画面中有8个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4个男孩,4个女孩),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半个西瓜,桌子上的花瓶里插着3枝玫瑰,6枝百合花。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画面中能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学生观察后说出几个不同的答案:半个西瓜是整个西瓜的二分之一;玫瑰花的枝数是百合花枝数的二分之一;女孩的人数是小朋友总数的二分之一。说完后,老师表扬了学生的认真、仔细。接着老师又问“那么这几个二分之一表示的意义和大小一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数量虽然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但被“平均分”的物体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还有学生发现,“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或“一些”物体。学生通过自己的验证发现,进一步体会到分数具有相对性。这样,远比老师费尽口舌的讲解什么是“单位1”效果要好得多。
  又如,二年级数学上册中数学广角——搭配,这一内容,如果单凭老师借助课件演示,再加讲解,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不尽满意。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才是真正的目标。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采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如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我用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自己搭配有多少种穿法。而在做几个小朋友排队照相这个练习时,我让学生亲自上台演练,下面的学生作好记录。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但学会了用“数学画”(符号、字母、数字、图形等)来帮助理解题意,最终正确解答问题,而且进一步领会了“搭配”与顺序无关,而如照相、数的组成则与顺序有关。
  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教学中注意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再加以概括。让学生在感悟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有疑问,并想一探究竟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或结论直接讲给学生听,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证明等活动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应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这是我在上完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加、减法内容后的一次练习课。有这样一道题:在o里填上“+”或“-”。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我这样问:“怎样就能做的又快又对呢?”有学生说“我是算的”,最后有一个学生非常自信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找到了一种又快又准的方法,那就是:看等号后面的得数,如果得数比前面的两个数都大,就一定填“+”;如果得数比前面两个数中的其中一个数小,就一定是填“-”了”。
  又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几时整,几时半的认识掌握得比较好,很少出错,但在学习“几时几分”这一内容时问题很多,要么时针、分针分辨不清出错;要么明明是3时55分,做成4时55分,因为这时的时针几乎对着4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找了20道相关的题让学生训练。在做完练习后,我让几个全部做对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到的。其中一个学生说出了一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可行的方法:用直尺去比,先比短针,即时针,让直尺的一条边与时针重叠,看这条边,也就是时针所指的地方超过了几,也就是“几时多”,就先记下几时;用同样的方法去比分针,看分针所指向的数字是几,就能确定“几分”。这样也就不会看错了”。
  显然,这两位学生都是通过亲身体验,找到了一种实用可行的方法。当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得到老师的称赞时,神情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探索下去。更重要的是:由孩子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记忆会更深刻,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大多表现为直接兴趣。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如果亲身体验了,就真正了解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也能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