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增强思辨意识 提升思维品质——“论述类作文”写作教学实践

【作者】 钟媛玲

【机构】 (绍兴鲁迅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针对浙江高考论述文作文的特点,关系类话题需要揭示材料关系才算切题,且在分析中更着重理性辩证思考,笔者尝试以思维训练为首要抓手,让学生的文章走向深刻,学会分析对象,尝试运用想象联想,拓开思维空间。思维训练分从简单判断到形象思维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两个阶段展开,重点关注因果论证分析,并以“由果溯因”“由因求果”两种思维范式的实例进行探索。最后还需用规范文章布局,在语言结构中体现理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训练;理性;辩证;因果分析
  进入高考复习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郁结在论述文的泥潭。自2016年的浙江高考作文卷中明确了“论述文”三个字后,它就似一团疑云,久久笼罩在头顶。眼下学生造出的所谓“论述文”,不是干瘪式的枯燥说教,就是煽情式的无病呻吟,鲜有的枚举例证也呈现出叙议头重脚轻,材料肆意堆砌,修辞一叶障目,事例简单陈述等诸多问题。如何让一张高考卷的最后60分拿得胸有成竹,成为整个高考复习的重头戏。为此,笔者分析对策,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高考真题为突破口,寻找浙江高考作文特点。
  1、偏爱关系类话题,揭示关系为切题根本。
  纵观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题目往往围绕关系类话题在展开论述,审题时能否找出谈论的对象,能否阐述清楚两者的关系是作文切题的根本。以近几年的题目为例,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2013年作文材料对“童心”的讨论即从童心可贵与青春硬化谈自己的心灵;2014年作文材料“门与路”即从“门”和“路”中谈自己的人生选择;2015年的作文材料“文如其人”与“文不如其人”即谈人品与文品的关系;2016年的作文材料“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虚拟科技,是选择拥抱与远离及保持适当距离”即谈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关系类话题的论述上,能阐述清楚二者的关系,是作文切题的根本,而对于关系的分析阐述实际就是涉及到思维的深刻问题。
  二、以思维训练为首要抓手,让学生的文章往深处走。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训练是否有可行性呢?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曾谈到:“高中阶段的同学,其思维方式正在走向理性、逻辑与思辨,是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正是培养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的黄金时间。”同时,余老师提出,“思维方式,上与价值观相联系,下与知识相联系,可操作,可训练,可检测。一个人的价值观,最终也是落脚在他的思维方式。”“知识可能被忘记,理解可能被修正,但思维方式却是相对稳定的。”由此,余老师提出了“思辨性阅读”的观点,并在实际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与思辨能力。前辈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看到,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②
  为此,在整个高三复习阶段,针对学生在实际论述文写作的中出现的短板,笔者在一年的教学周期内贯穿了以下两个作文复习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论述文思想的深刻性,培养思辨意识,从而提升文章的思维品质。
  (一)从简单判断到形象思维的过渡。
  常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因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大都来源于学习生活中。所以,平时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新闻消息中搜集有价值的素材,并选择“谈点”,师生共做思维训练。围绕高考关注的“一点四面”展开素材搜集和整理。(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就一个事件,一个人物,能从简单的是非判断到能从事件本身上学会分析,并运用现象和联想,对相似或相反素材做归纳整理,拓展延伸,逐步培养从简单判断到形象思维的能力。具体操作可以是每天课前五分钟的主题讨论,内容涵盖时事评论,美文推荐,名句阐述等各种形式。 
  1、 学会分析对象,先问一个“是什么”。
  作文材料有时会涉及到一些社会新鲜事物,如201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VR”技术,再如模拟卷中几次出现的网络新词热词,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等等,这类材料在分析时首先要对谈论讨论对象做较深刻的理解阐释,搞清楚“是什么”,进而才能去深入想“为什么”及“怎么做”等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知识面的广度问题了,平日教学中,让学生先能谈清楚材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口头训练。
  2、 尝试想象联想,再问一个“还有吗”。
  在论述文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对比分析或类比分析,这是基于相关性材料的综合整理前提下的。对于一个话题,尽可能地能想到相关联的多素材,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进行筛选分析并运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素材收集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同类素材归纳整理是有效积累的方法之一,在现场阐述分析时,再问一个“还有吗”,有意识的提醒整合资源的益处,以形成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同时,往往提醒学生特别关注一些新闻机构的时事评论,他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有严谨的论证结构,也有权威的事实论据,非常值得论述文写作学习,从模仿到实践,成功跨好第一步。
  三、以规范布局束身,在语言结构中体现理性思维。
  马正平老师曾说:“素养时代也需要技术。”一篇作文如果有严谨有序的篇章结构,更能体现其思维的理性和深刻。④ 所以,在作文实践中适当的范式指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前文的第二阶段训练中也正体现了这种范式指导的思想。从认识事物,分析原因,筛选最关键的原因(理性分析:背景、原因),思考对策几个方面以达到表达的理性深刻。
  同时,在论证严谨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行文的一些小细节,让谋篇布局更清晰,增加文章的耐看性。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1、标题是眼,观点明确富有文采。
  2、开篇精彩,巧引材料提出观点。
  3、重要素材,论证严谨方显理性。
  4、文末潇洒,独到见解机智扣题。
  行走在论述文写作这条探索之路上,我们需要不断训练思维,在分析过程中多质疑,多追问,多联想,理性看待问题,在反思论证中形成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拥有周全的思考能力,清晰的判断能力,严谨的表达能力,才能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浙江考试》[J]2016年总343期 刊号:CN33-1384/G4)
  [2]余党绪.《思维方式决定你能走多远——我的思辨读写》.[J].原载《外滩教育》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之写作指导<学会分析>》[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P81
  [4]马正平《写的智慧》[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5年12月.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