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作者】 刘 琴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小学)


【正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学校,直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的单一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输式的教学模式,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设计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有的教师就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动物运动会,高兴吗?请看(媒体显示画面):08年奥运吉祥物“欢欢”它们在参加一项骑车比赛,(同学们看到在起点有红色1号 “欢欢”、绿色2号 “欢欢”、橙色3号 “欢欢”)随着裁判长小精灵的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只见红色1号“欢欢”骑着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咯噔、咯噔”的行驶在道路上,骑得好艰难啊;橙色3号 “欢欢”骑着的是椭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一跛一跛的,骑得好费力啊;而绿色2号 “欢欢”骑的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欢快的行驶在宽阔的道路上,还“嘀铃铃”的唱起歌来呢。最后尽管1号,3号“欢欢”努力拼搏,但还是绿色2号 “欢欢”稳稳地坐上了冠军的宝座。为什么绿色2号 “欢欢”能得第一呢?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这里初步渗透了“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习新知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用传统的媒体很难揭示其中蕴含的规律,通过课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在教学中,计算机的画面上出现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分别得到了它们的周长;然后,分别用它们的直径沿着各自的周长测量,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是不是所有的圆与直径都有这样的关系?再由计算机进行验证。这时又同时出现3个大小不同的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出各自的周长,然后用尺分别量出周长,让学生算一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两次动画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学生很快地知道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同学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上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2.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统一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并且,板书比较的直观,且能传递板书本身以外的较多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但它的强大优势正体现教学改革的追求。随着有关研究的深入,它必然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论、思想和观念,推动着传统课程理论和结构体系的变革,推动着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宗朝,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现代农村科技,2015年。
  [2]杨晓娟,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
  [3]程高飞,新形势下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