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 谢春燕

【机构】 (广西灵山县新圩镇那东小学)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引导、设计想象性强的问题等几方面,并能充分利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设计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传统教学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只是吸取老师所讲知识,没有尝试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是绝对不会留下深刻印象的,更不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相关情境的过程。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者有创新地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变求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学生思维活动,不呆板、僵化。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巧设问题的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造。”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没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没有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就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怀疑,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实践证明,怀疑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动力,是创新的直接导火线。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空间,不少学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又怕不符合教师、教材标准而“犯错”,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根据这个句子,我创设了一个颇有想象力的问题:“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干什么?”学生一个答得比一个精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想看看花儿是不是开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想看看世界是不是和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妙”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想看看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它,会不会拔他们”……由于问题设得具有开放性,使学生回答得也有开放性,思维从各个角度都得到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就是开放性问题的优点。因为答案的多样性,才能从孩子的心灵深处挖掘出他们那份独特的情丝来。可见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最佳办法。 
  二、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孩子的周围发生了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些是孩子们所关心的,也有许多是孩子们不关心的。我们必须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把隐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情丝挖掘出来,设计与这些生活紧密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冰花》一课,有一句: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 “惊奇”一词,问:你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奇呢.接着我请学生把自己就当做小童惊奇地喊一喊,学生一方面更加进入了课文情境,另一方面也体会了小童奇怪的心理,从而对冰花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其中的感叹成分自然表露出来。又如,在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秋姑娘的信》一课,本课有几个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比如:“南去”、“冬眠”、“冬衣”。在理解南去的大雁的时候,我介绍了燕子、丹顶鹤等之类的动物,知道它们是候鸟。在理解“冬眠”的时候,我告诉学生,青蛙的一觉十分长,要睡一个冬天,整个冬天它都不吃也不喝,一动不动在洞里睡觉。小朋友听了都很惊讶,原来青蛙的一觉这么长。“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冬眠呢?”相机补充了“黑熊”、“蛇”、“乌龟”。理解小树的“冬衣”,学生看图明白到了冬天,为了防止小树冻死,人们给小树缠上一圈一圈的稻草。我还告诉学生我们这里的做法,到了冬天,人们给树刷上一层石灰,这也是给树穿冬衣。学生纷纷点头,都说自己见过。孩子们确实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中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正因为设计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所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三、设计逻辑性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逻辑性强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系统地、有综合性地思考和处理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多方面地搜集相关资料,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新知,使学生自己的思维不断地向各个方面延伸发展,最终得到提高。
  四、激发学生自行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众所周知,直觉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创造又常常以直觉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行探索新知的欲望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当学生在观看课件中的公鸡打鸣、黄叶落下、秋风瑟瑟、乌云满天、乌龟背冒汗等等场景时,老师提问:“根据你的直觉和生活经验,说说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经过激烈地讨论再加上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直觉经验,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公鸡打鸣是在告诉我们天快亮了,因为公鸡本身就像一个闹钟一样;有的想出了黄叶落下是因为秋天到了,树本来就是以落叶的方式来节约水分,使自己在冬天能有水可以喝;有的认为乌龟冒汗可能是因为天气闷热,可能会下雨;还有的认为蜘蛛结网,可能会有晴天等等。学生们的发言十分积极,不同的学生,根据直觉经验说出了大自然这些无声的语言,后来老师再逐一演示,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当然这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所必不可少的一环。
  五、设计想象性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主动参与、思考,对综合知识的分解、重组、运用均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设计想象性强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家》一课,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出小鸟、白云、种子的家在哪里?并说说它们的家都是什么样的?通过想象讨论,学生就可以得出: 蓝色的大海,是鱼儿的家;黑色的云朵,是大雨的家;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密密的森林,是蘑菇的家……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超越了文本,使思维呈现多元化态势,还培养了学生不受约束,纵横思考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中尤为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进步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继而产生强烈探究欲望。对老师而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对有想法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进一步激发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