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学习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作者】 李 君 任迪慧

【机构】 (安徽省太和县第二小学)


【正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如果能想出一些指导学生如何学好、学懂的办法,使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调动其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开拓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的掌握教学的规律,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进一步产生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为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改进教法,本文以教学为例,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采用“看一说几”的练习,引导学生经历发散思维的过程
  发散思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要提倡学生多向思维,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二是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多提一些通过发散来回答的问题。多思能彻悟,彻悟就能融会贯通。教师引导学生看应用题中的一种等量关系。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运用几种不同的说法,正确表达相同的等量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本质。
  这样引导学生经历发散思维练习,就能从应用题中的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入手,悟出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为分析解答应用题打好基础。
  二、抓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经历探求新知的认识过程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老师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善于把学习地程序,选择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的起点,促进知识迁移。
  例如:教案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专业组计划在320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份数分配为5:3,两种作物各种多少亩?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一):复习旧知识
  1、画一个长方形,表示320亩,把它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亩?怎样解答?
  2、如果5份种粮食作物,2份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亩?怎样解答?





         粮食作物多少亩?                      经济作物多少亩?
  3、 根据图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份数怎样用分数表示?怎样解答?
  4、 两种作物的份数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表示吗?引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二) 学习新知识
  1、 出示例题,提问思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亩数用比表示后题目的实质有没有变化?
  2、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想出解法,只能说出思考的过程和算法,学生写出。
  5+3=8,  320X■=200(亩)  320X■=120(亩)
  这种解法的关键是把比转化为分数,分别求出两个量,从而认识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学生经历了由已知到求知的学习过程,看到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发展的脉络,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智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 突出解题思路的指导,引导学生经历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学会同类题目,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分数应用题数量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示意图,出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从中发现解题途径。
  如:“一个电厂有煤2800吨,用去■后还剩多少吨?”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把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用去的占总数的■,要学生用线段表示数量这间的对应关系,图示如下:





  学生从线段图上,清楚的看出2800吨和总位“1”相对应点,剩下的吨数的(1-■)相对应,求剩下多少吨,就是求2800吨的(1-■)是多少?用2800X(1-■)算出结果。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并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1)抓住题目中含有分数的数量进行分析,确定单位“1”的量;(2)画出线段图,找准相关量的对应关系;(3)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示解答。
  这样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推进的过程,学生就能从学习具体的例子中掌握解题思路。
  四、 通过巧妙作图的指导,引导学生经历形成形象的过程
  根据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充分利用具有半直观半抽象特质的线段图,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迅速发现解题途径,使问题获得别具一格的解法。
  例如:胜利化肥厂五月份生产1000吨,比四月份增产■,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化肥多少吨?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1000吨包含着四月份的单位1,和五月份增产的■,因为单位1就是■,五月份增产的吨数相当于1000吨的■,所以我们可一票(1000X■)=200吨,算出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200吨。
  这样引导学生巧妙画出线段示意图,排除题目中次要情节的于挠,突出了数量间主要关系,使学生摆脱常规的束缚,克服思维定势,凭借线段图的启迪,巧妙构思,算式简便,使人耳目一新。
  五、 运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经历形成创造定性思维的过程
  由于习惯和范例的影响,在解题思维过程中,容易产生某些定势。
  学习分数应用题,学生是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思考,学习比例应用题,学生是用比例应用题的解法思考,根据这一现象,教学中我们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多解训练课,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展开思路。多想就会灵活,灵活就会一题多解。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学校买来塑料绳200米,特剪下10米,做5根跳绳。照这样。剩下的塑料绳可以做这样的跳绳多少根?
  (一) :按“归一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分解
  解法一:5÷10×(200-10)=95(根)
  解法二:(200-10)÷(10÷2)=95(根)
  (二) :按“比例分配法”解
  (200-10)X■=95(根)
  (三):按“倍比法”
  5X[(200-10)÷10]=95(根)
  这样引导学生经历从观察角度不同,或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或采用的方法不同的解题过程,“练一题,带一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解题方法的合理,思维品质的灵活。
  总之,注意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使应用题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