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愚公移山》为例

【作者】 胡荷展

【机构】 (浙江省马渚镇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中国古代文言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利用文言文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农村初中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愚公移山》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及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及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天然地具有选择、诠释、传承本国传统文化的职能。从各国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母语教材来看,几乎都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目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尤其是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更是心灵的净化与价值的提升。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更要重视探索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一、目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纯粹就是围绕考试来,教师将考纲奉为宝典,学生把翻译书当作法宝,考试要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习文言文的大量时间就花在背诵上,有个别老师要求学生把文言文翻译一字不漏地背下来,更有甚者要求默写下来。忽视了对文言文的意境、寓言、韵律的挖掘。完全破坏了文言文文学习的美感。学生在厌学情绪的驱使下,文言文学习愈加艰难。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更是头痛,没有齐全的工具书,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上初中前几乎没有怎么接触过文言文。在心里对文言文就产生了抵触,课堂上的字词理解和逐句翻译,更是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渐渐扼杀掉,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三怕”之首(学生坊间流传的语文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而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上课也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灌注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考试要点,课堂沉闷,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学生被迫接受知识,更不要说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了。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首先,文言文教学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言文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教材选用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课堂上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引入和解读,能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文言文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条件有限,平时的阅读比较少,知识面狭窄,对于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了解甚少,更不用说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习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文言本身即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其次文言文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内容,都是显见的文化。第三,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谊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而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里提出“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教材编写者把《愚公移山》编入本单元,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古人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有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涉及到年龄、地理位置、性别、神话人物等,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以便学生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更大程度地构建传统文化思维导图,激发潜在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1﹒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始龀,跳往助之”中,“始龀”一词解释为“刚刚换牙,指七八岁”,然后让学生回忆在七年级所学的文言文里关于年龄的说法还有哪些,学生马上能想到《<论语>十二章》中所涉及的内容,一起背诵“十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不逾矩”。重新温习了七年级所学的内容,用PPT的形式呈现各年龄的别称。另外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年龄,其他年龄段的说法还知道哪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老师暗中提示,学生也能说部分,然后老师进行适当总结归纳。“襁褓”、“垂髫”、“总角”、“弱冠”、“及笄”、“黄发”、“耄耋”、“期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就开始在学生的讨论中一一呈现。一张比较完整的古代年龄表就呼之欲出了。文言文教学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利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
  2﹒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课文中,有两个典型的古代地理文言词汇,“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这两个句子中的“阳”与“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搞清楚,地理位置总要记错,因此在课堂上,出示一张形象的示意图,很有必要。于是我在上课过程中,用PPT呈现出下面这张图:












  学生看到之后,根据方位,就不难掌握“阴阳”的解释,明白山南水北是阳,山北水南是阴,脑中好似有一张地图,印象更深刻。文言文教学中,利用图表,直观形象,尤其是古代地理知识,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客观呈现。
  3﹒对比理解,恍然大悟
  “愚公”、“智叟”的“公”与“叟”都是指年老的男人,这两个称呼值得好好体味,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愚公’‘智叟’而非‘愚叟’‘智公’”?学生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一下子也愣住了,不知该怎么作答。我让学生看着这两个所谓的人名,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才发现“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有远见的老人被称为“愚公”,一个目光短浅的老人被称为“智叟”,这其实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含义,在对比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期间,又引入“翁”、“媪”、“妪”的解读,有助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理解,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四、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现代社会中,经济快速发展,急功近利者亦多,快餐式文化铺天盖地而来,作为校园文化人,坚守住那一方小小的文化净土,传承传统文化似乎显得更加艰难。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寓言,它能够流传至今,其里面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在这个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愚公移山》所蕴含的寓意是: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如何让现在的学生能从中理解所蕴含的精神,就要靠教师的方法指导。
  1﹒模拟情景,体悟情感
  《愚公移山》一文中,对话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愚公与众人的对话,愚公妻子的疑惑与众人的排疑,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这些对话在学生明白大概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朗读,在读中体悟情感。因此,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先酝酿该怎么读,与其他同学该怎么配合。之后的几分钟,教室内比较热闹,台上的学生全身心进行演绎,台下的学生品得津津有味,也能说出个二三情感来。“愚公对于移山壮心满满”,“妻子充满疑惑,但言语之间是满满的关心”,“众人对于移山都持赞成态度,且行动积极”,“只有智叟是冷嘲热讽,泼冷水,持怀疑态度”,“愚公用自己的诚心感动了天帝”。你一言我一语,情感的体悟得到了升华。农村初中的文言文课堂更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投入激情,再现文言情景,从而体悟情感。
  2﹒关键语句,抓住精髓
  在文中最能表现愚公精神的句子是他反驳智叟的句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的现实之力来自家庭,而移山的未来信心亦来自“家族子孙”。愚公所信奉的是:生命有未来,而山没有;生命无尽头,而山有。正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愚公团队移山。学生一开始觉得愚公或许搬家会更省力些,后来细细想想,中国人对自己长久居住的房子充满了感情,特别是住了一辈子的房子,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含的“祖屋”情节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年老的人,更不愿意随便搬家,言语间对愚公更是充满了敬佩之情。课堂教学中,抓关键语句,大声朗读,慢慢体会,加以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才能被学生逐步消化。
  3﹒联系实际,传承精神
  《愚公移山》围绕移山一事,故事发展生动,愚公以平常心,投入到整个移山工作中,当问及“以你的力量是否能够把山移走时”,愚公回答说“还有我的子子孙孙”,这种为美好生活奋斗,敢于实践的精神,支持着愚公的工作,也感染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愚公移山富有现实意义,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这座山就是我们生活中会可能遇到的某一种困难,需要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毅力或者体力去铲除它,征服它。要把“要我学文言文”变为“我要学文言文”,这来自学生自身对文言文的认同,只有把这种需要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才是真正地传承文化精神。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投身学习,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投身社会建设,学习愚公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样,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会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流传。
  五、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文言文教学,要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化繁为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代时代特色,将其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真正提升农村初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M]《初中语文教与学》  2013年第3期
  [2]刘宏业. 文化渗透:文言文教学的终极追求[M]《初中语文教与学》 2013年 第12期
  [3]尤  炜.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创新设计[M]《语文学习》 2017.11
  [4]朱  威. 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浅析[M]《社科纵横》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