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 黄兴悦

【机构】 (云南省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素养入手,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策略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根据2016年9月13日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它与现行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一致。以“素养”取代“目标”,则更强调用历史和历史学的观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能力和心理品质,学科素养需要长期的教化和自主积累,比三维目标更具长期性和艰难性。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作出了调整,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定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因素。①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以多元史观为指导,以唯物史观要重点进行教学
  新课改将“唯物史观”放在了五大核心素养的第一位,可见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指的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有: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一素养要求学生将哲学观点和历史学习结合,学会运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
  “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性质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指出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集成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鱼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单掌握唯物史观是不能够学好历史的,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元史观对学生进行指导。
  多元史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③,它包括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多元史观的内容很多,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多方面的历史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重构通史体系,以时空观为基础,重视概念教学
  笔者所在省份采用的是朱汉国主编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这套教材专题性强,部分知识重复,这也导致了学生通史系统不完整,结构混乱,逻辑差。掌握清晰的通史知识,建构系统的逻辑框架,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但是由于教材的限制,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不完整的前提下,是很难提高成绩的,也就无法培养学科素养能力,最终也没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见构建时空观的重要性,而时间和空间是“历史概念”下的内容。研究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对“历史概念”的考察,也越来越频繁。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3第26题,查了“自耕农”,“均田制”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可见“”历史概念在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包括“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等”④,建构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过程的重要内容,是其形成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也是学生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历史概念有一下特征:一是明确的时空定位:时空定位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具体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是不能更改的;二是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整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⑤,三是结构性;是指历史概念自身随着事件的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此概念与他概念之间相关联而进程的逻辑性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让学生资助归纳概括把那个理解掌握的概念和规律性的东西,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
  三、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想法。史料实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证据意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此提出了一下几点要求:首先,指导史料的多样性和基础的搜集史料的方法;第二对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第三能够依据史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实证证据意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第四运用实证观念评价历史问题。⑥
  “史料教学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不等同于材料,但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常常变成了材料,被当成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工具。史料“是人们认识、分析和还原历史事实的材料,人们可以通过史料认识、解释和叙述过去的历史。”⑦包括图像、文字、实物,考古发掘等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的史料,激发学生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强调学生搜集史料、研读史料、从史料中获得对历史的认识。史料的灵活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更好的学习历史。
  “史料教学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一种理念和时间,在唯物史观和其他史学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必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⑧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史料积累是非常有限的,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提高史料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内容,开拓史学视野,从而提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在整个核心素养体系中发挥桥梁作用”⑨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一方面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不管是教材的阅读还是课外相关史料的阅读。教材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材料,教会学生利用好教材,认真研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展示丰富的课外史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材料等等。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历史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史料,古文资料更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古文阅读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教学学生方法,如关键词句的所在位置,特殊符号(如破折号、省略号的)所引的词句,关联词语等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运用,最终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量变引起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重视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⑩目标是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解释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一、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二、辨识和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历史解释;三、发现历史表象背后的问题,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四、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各种历史解释的异同、分析历史结论、发现形成历史解释的基本要素与原因、以食疗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关于历史解释,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前提,历史理解为基础,历史解释不等于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也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历史解释最终的目标是接近历史真实。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呢?我认为:
  首先要对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与历史规律产生理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张,历史学是发现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任何历史现象的描述、对史实的认知最终都要指向对历史发展的结构性、趋向性、本质性的原因及其规律的认识”11,归根结底是要对历史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产生历史认识。例如,在上“抗日战争”一课时,由于部分中学生思想比较偏激,容易产生过激的民族情绪,要使学生能够理性的认识中日之间的过去,不偏不倚,并展望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
  其次,培养历史解释还要学会客观评判。“历史解释是发掘历史意义、赋予事实以生命的一种认识方式”12,在做历史解释的时候不能脱离史实,凭空想象,在对历史多视角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得出公正的判断。
  最后,培养历史解释,需要理论结合,多学科结合。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目前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学生结合相关理论,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就有“马汉‘海权论’”的相关知识,这是边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增加相关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历史学习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历史与语文、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是读不懂历史史料的,没有相关的政治学科的理论,也学不好历史。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史学理论,培养跨学科能力,是实现历史解释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丰富历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指的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13,目标是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却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家国情怀代替了之前的“历史价值观”成为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首先,引用历史名人案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说家国情怀的培养是比较抽象的,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关注现实,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做贡献,但是历史学习又是过去的事情,很难能让学生有认同感,这是就需要“名人效应”,名人效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一课时,可以引用“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抗日时期,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烈们英勇抗日,不屈不挠,促使学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抵抗的精神,并增加对今天美好生活来自不易的情感。
  其次,灵活运用影像资源,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单一的历史教授是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提高历史成绩的。灵活运用影像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之一。影资料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能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内容时,会播放香港回归时的纪录片,真实的历史记录,激昂慷慨的背景音乐,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每当看到这些画面,不自觉的热泪盈眶,汗毛竖起。通过影像资料,使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后,可以通过历史情景剧,历史故事演讲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古代,家国一体,在今天,有国才有家,国家强盛了,我们的小家才能够有滋有味,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讲到动情之处,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促进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能力,改进教学,同时更需要学生的努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结合新高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师生的不断努力。希望我们不忘初心,继续探索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芳:《聚焦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江苏教育研究》,总第320期,2016年11B.
  [2]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3]葛建敏:《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4]严明贵:《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5期。
  [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
  [6]葛纪平:《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5月。
  [7]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注释:
  [1] 季芳:《聚焦人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江苏教育研究》,总第320期,2016年11B.
  [2] 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3] 葛建敏:《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4] 严明贵:《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5期。
  [5] 严明贵:《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5期。
  [6]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
  [7] 葛纪平:《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5月。
  [8] 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9] 葛纪平:《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社会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5月
  [10]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年9月
  [11] 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12] 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1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