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无定法 问有巧法——谈历史与社会有效的课堂提问

【作者】 肖金华

【机构】 (浙江省玉环市芦浦中学)


【正文】摘 要:“提问”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形式。好的提问方法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创造问题情境,巧妙准确地设置有效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获得身心发展的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自我发展和提高有效的提问技巧,使教学对话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所以,提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引导
  好的提问往往能够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是学习文本与学习者互动的阶梯,同时也是学习“主体”和“主导”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反映出来。           
  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如何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效率非常低下。针对如何提高课堂的提问效率?我有以下意见。
  一、关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认识
  “在思考中学习,思维来自怀疑”怀疑是思想的火花,思维来自问题。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与社会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内容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体现了师生互动与交流的促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创设形象语言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创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出了一些时代性的有趣问题,使他们能够探索和思考。问题设计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思考的动力和思维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到问题的影响。比如说在讲到《五四运动》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三个历史镜头来想一下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同时让学生思考民众的反映。历史镜头一:德国、日本分别占领中国青岛图、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历史镜头二:当时中国腐朽无能的北洋政府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图;历史镜头三:巴黎和会现场及人物图。请同学们根据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召开前后所说的话、历史亲历者的讲述以及历史镜头来对课本问题进行分析并回答:(1)通过真实的历史镜头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为什么会遭受不平等对待?(2)在巴黎和会前后,陈独秀对威尔逊的评价有很大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当你听到巴黎和会上传来的消息,心情又会怎样?(3)你是如何理解顾维钧所说的“如此之惨”与“如愿以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思考当时民众的反映,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历史亲历者的阐述不仅能够验证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同时让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进行深度思考。这比直接提问: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什么?要好的多。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提问不仅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同时学生能够牢牢记住这些问题。
  三、把握提问的有效性原则,准确、巧妙的设问
  1、问题应该以梯度方式进行设计。
  梯度式问题是指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为基础,根据“先易后难”和“层层递进”的原则,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老师先准备苏联解体之前的地图,然后参考教科书中的地图进行比较(问题情境),提出问题:1、苏联解体后,它分裂成了哪些国家?2、苏联解体带来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3、苏联解体会影响世界格局吗?指导学生阅读题目、对题目进行思考、并对题目进行分析和概括。
  在上述问题中,题1是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后的变化,题2是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的扩展,题3是对变化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总结。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它的变化,找到最后的结果。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
  课例1:《中华民族的觉醒》问题设计如下: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青年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 3.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和参与的社会各阶层反映了这场运动是什么性质? 4.五四运动最后只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什么?5.为什么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因为五四运动拉开?
  五个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够从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到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每个问题的逐步发展将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应以层次问题为指导,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学习和理解。
  2、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这一文件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顾及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及时掌握知识。如果想做到文件的要求,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在提问过程中要将问题设为几个难度等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问过程中问题要从简到难,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能够激发学习较差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效率。课例2: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变革与争霸》商鞅变法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五个有梯度的问题:(1)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2)商鞅变法的举措有哪些?(3)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举措?(4)商鞅变法的结果如何?(5)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商鞅?
  其次,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优等生发言,又要兼顾后进生有话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在课堂中的提问往往是老师问然后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提问模式往往会让学生陷入被学习的状态,丧失提问的能力和权力。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 ”这是非常有哲理性的。 因此我们要转变提问方式:由一个人提问为人人都参与提问。学生在进行提问过程中可以促进他们主动深度剖析课本内容。
  3、设问指向性要明确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仅有价值,而且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最有价值呢?在普通教师眼中,一般把它概括为 “重点、难点、易混淆点”等比较含糊的无操作性的概念,因此,设问指向性一定要明确。例如《失误与挫折》这节课的思路是“三个为什么”:(1)为什么叫失误与挫折?(2)为什么会出现失误与挫折?(3)为什么要学习这段历史?只要我们能牢牢把握住这一课的主要线索,下面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它为中心连接起来的。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我们可以设计很多这样的问题。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从课本的知识排列和表述要领来看,课本的知识相对简单,即便存在问题,也会在教材中以“什么”、“怎么”和“为什么”的方式清楚地说明。我们应该看到,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地图应用”和 “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这可以给我们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对话。例如在讲授“中国气候”知识点时,我们就能发现学生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一个难点。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在理解海陆热力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教科书插图”的主题,对季风的形成进行了思考。并以此来分析家乡台州市在气候方面的特征”。这个问题很难理解,但它与家乡的实际有关,因此,学生对它更感兴趣。他们不仅可以在“预思”阶段集中思想,而且在后续学生对话交流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问题陈述要准确、清晰:教师要明确指出问题,标准应该是:阅读或听讲后,学生要明确:(1)思考和交流的对象是什么;(2)可以采用什么渠道来解决问题;(3)需要思考、讨论的有多少。
  针对上述这种情况教师要确保提出的问题其内容是可操作的,而不是模糊的。以《失误与挫折》为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明白要回答什么,可以从哪张图片或哪段文字中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 如问题“这种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再来看书本”,“这幅图体现了一个什么错误? ”,此类题目学生能够懂得题目的含义,但答案不能直接得到,必须通过认真思考或仔细阅读课本,才能形成答案,这就是有思维含量的好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防止出现问题表达不清楚的现象。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必要补充
  有效提问是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基础的。要清楚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提问和回答环节中去。
  1、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创造问题情境、问题设置和解答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规范事物的描述和解释等。这些学习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提问。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元第二课《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老师展示了问题情境:当我们在欧洲历史展览馆罗马帝国盛衰的地图之前(展示地图)。 问题设置: 将书本知识与地图观察相结合,如果你被邀请当讲解员,你会怎么讲解? 在准备之前,老师首先问: “当我们看地图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元素,在描述历史事物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元素? ” (学生回答: 传说、笔记、时间、数字、地点等)。然后王老师示范讲解了第一张地图。 这样对于初中生来说,作为历史事物的讲解员便有了方向和基本观念。 果然,小讲解员的解说是令人满意的。
  2.有效、适时的点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适时的点拨能激发学生思维,能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能让学生对题目和文本理解的更深透彻。
  课例3:《众多的人口》教师出示问题情境:中国人口分布图,问题设置:1.结合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在学生顺利指出“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之后,对第二个问题有些茫然。此时教师立即点拨:可以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方面进行对比。茅塞顿开的学生立刻举手回答:东部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西部寒冷干旱;东部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西部地形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部的自然条件更适合人类生存。
  3.巧妙的补问,就像锦上添花
  补问就是对前面问题的补充性提问,补问是为了进一步地突破重、难点、完善提问。 巧妙的补充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思维的大门,揭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课例4:《众多的人口》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回答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是与地形、气候等原因后,教师立即补问:这些都是自然原因(板书),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原因(板书: 社会人文原因)呢?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西部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所以交通不便。 学生在分析出自然因素之后联想到“交通不便”,这是对人文因素的补问,补充了 “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的教学要求,无疑是锦上添花之问。
  4. 拓展思维、巧妙追问,化平淡为神奇
  所谓“追问”,指的是在学生回答完老师问题之后,老师会再进行一次深入的提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深入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例5:《季风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资料《坐上高铁去旅游》欣赏我们壮美的山河。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地看问题情境。
  老师:京广高铁、哈大高铁、兰新高铁以及海南环岛高铁沿途景色都有哪些特色?学生:京广高铁8小时体验四季变化、哈大铁路沿线白雪皑皑、兰新高铁沿线戈壁荒漠、海南岛一派热带风光。
  老师:为什么我国各地有不同的自然景色?学生:因为各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
  老师: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学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老师:这说明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 学生:种类多样、差异显著。
  上述师生之间的问答自然流畅,通过逐级提问了解到我国自然景观迥异与气候复杂多样有关。
  利用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地看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地理感知,更利于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有效的课堂提问其目的是通过对话质量的改善来提高学习质量。社会学科的教育魅力在于其非理性、无序性和非控制性。因此,我们需要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准确而巧妙地提出问题,明智地引导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文还对所涉及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和丰富,以使问题更加有效,使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内容标准释义》 课程教材研究所 韦志榕 2004
  [2]《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学法》 唐琪平 2009
  [3] 《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