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思维导图开展知识网络建构实践探索——以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课为例

【作者】 严结敏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周君令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通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单元复习课教学来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单元复习。从而寻找一种既能避免学生简单、重复梳理知识的枯燥乏味,又能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知识体系的复习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单元复习课   
  单元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单元复习和日常教学是否重复?如何处理好复习与教学的关系?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我的教学问题。曾经,有学生向我哭诉“老师,为什么我们这么认真听课,记录了那么多笔记与错题,做了那么多题目,但一旦考试碰到子却还是一知半解,还是糊里糊涂的?这足以证明学生平时考试前的复习效果不好,更多是徒劳。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也许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与选择。
  本人尝试通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单元复习课教学来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单元复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整合零散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效果?从而寻找一种既能避免学生简单、重复梳理知识的枯燥乏味,又能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知识体系的复习方法。
  一、设定单元复习课教学目标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单元复习课设计策略主要以学生自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整理、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思维导图)。尝试把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学会用知识网络结构图表示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2、了解碳单质、碳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3、理解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学生单独复习与小组合作手绘单元思维导图的方式将零散知识组成知识网络。
  二、设计单元复习课教学流程
  根据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复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变传统复习课堂上教师重念新课内容,学生重做错题这种复习课状况。结合本人所申报的省小课题《思维导图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确定该单元复习课为2课时。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三、单元复习课精彩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织第一张“知识网——化学方程式之网”,在织网之前,我们必须将你们刚才默写的12条化学方程式进行分类?我们能否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将他们归类?
  (课件展示活动2“理一理,分一分”)












  生:学生观察、思考(2分钟)。
  师:有谁可以起来分享一下你的观察、思考所得。
  生1:按基本反应类型来分,有化合反应⑴⑵⑸⑻⑾,分解反应⑺⑼,置换反应⑶⑷,复分解反应⑹,其它反应⑽⑿。
  生2:所有反应都含有碳元素。
  生3: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可分,体现了木炭、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如⑴⑵⑾;体现了木炭、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如⑶⑷⑸⑿。
  生4:二氧化碳与Ca(OH)2反应如⑽;二氧化碳与碳反应如⑸。
  生5:根据反应条件可分,点燃如⑴⑵⑾;加热或高温如⑶⑷⑸⑺⑿;常温下进行如⑹⑻⑼⑽。
  (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师:同学们可以从它们某些共同点作分类吗?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无论哪一种分类方法都不能将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归成一类呢?(教师提出疑难)。
  师:我们能不能换个思维方法,找出它们的转化关系,将它们(12条化学方程式)构建成一张以“二氧化碳”为中心,体现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网络图(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小组合作一〗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生: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并通过用“→”和反应物、反应条件将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这五种物质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积极投入,碰撞出不少思维火花)
  生1:学生代表上黑板完成以上知识网络图。
  生2:改进并补充完善。
  (课件展示碳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反思】本环节的课堂教学亮点是:1、教师将化学方程式的归纳作为复习方法指导的载体,带领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这部分知识。2、学生通过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角度分类,利用各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实现知识结构化。不足点:1、教师将给出“C、CO、CO2、CaCO3”这五种物质让学生建立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固定了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的的形式与内容;2、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不能深入思考,不能进行真正的意义建构;3、部分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在建立上述知识网络时,有一定的困难。
  【片段二】
  师:上周我已经布置了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分别以“碳的单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这四方面进行自主复习并将所归纳的知识制作成一幅幅思维导图。
  生:小组之间交换课前自主复习所绘制的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小组合作二〗学习小组内讨论,对其它小组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质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从绘制效果看,有什么值得肯定与学习的地方?亮点在哪里?
  从整张图的布局结构,如何更有条理性?
  从知识内容上,如何更丰富、更完善?

  生:讨论、对其它小组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质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学生深入讨论,质疑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
  生1:本张思维导图归纳以碳单质为主题的知识梳理,从图的布局来看,比较简洁,明了。但起点放在左边,不能突出以碳单质这个主题,这张思维导图以碳单质为中心,梳理突出以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典型实验注意事项3条主线,整体不错,可以85分。
  生2:大家看这张思维导图,主题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用图像来表达基本的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很形象、直观。知识点有点乱,条理不清晰,不突出,检验CO2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应浑浊,字写错了),则收满(应为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存在知识性错误。
  生3:该思维导图,归纳梳理的知识主题为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可以看出,整张思维导图突出以一氧化碳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典型实验通过图像形象地总结出其现象、结论,但如果能增加一引起实验步骤会更好。
  师: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复习方法。时间有限,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课后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
  【反思】本环节的课堂教学亮点是:1、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小组合作以“碳的单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四方面进行自主复习并绘制思维导图。很大程度地节省了课堂复习时间,同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2、课堂上小组交换思维导图,留有充裕时间,学生对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质疑、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不足点:1、教师拟定了以四方面进行自主复习并绘制思维导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知识梳理的形式与范围;2、教师会缩手缩脚,不敢让学生纯粹随着自己的理解作知识网络建构。
  四、思维导图开展知识网络建构实践探索的几点思考
  1、思维导图在化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运用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复习。对于初次绘制思维导图的学生来说最好是用不同颜色笔徒手画的方法。徒手画是最实是直接的,随时随地地画且个性特征鲜明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发展特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因为学习一种新的软件技术而增加初三学生的学业负担。
  2、思维导图在化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运用关键是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有助于提高听复习课的效果。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单元知识网络建构,有助于学生把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特别能找到自己前阶段学习的知识漏洞。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复习可以很快地建立和完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从宏观总体上把握梳理所学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
  3、思维导图在化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运用关键环节是通过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学生用思维导图开展单元复习知识网络建构,在手绘思维导图的过程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某些知识漏洞或知识易错易混淆点。学生课堂上展示自己手绘的思维导图,学生会不自觉地和别人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作对比、探讨、质疑,慢慢地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就会逐渐清晰,从而指导学生轻松高效复习。
  4、思维导图在化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运用其实是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思维方式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而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不能由此替代化学实验的学习与动手操作。仅限于理论学习、知识点概括梳理、单元或专题复习时,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理清思路、勾画知识脉络,更愉悦更有效地复习。
  5、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化学单元复习知识网络建构,花费太多时间。教师自己有时也会觉得试验难度很大,但经过不断尝试与摸索,师生的观念进一步改变,真正领会到“思维导图”的意义价值所在,让师生能自觉地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各科的复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惠为标 - 《中学教学参考》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