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杨素林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中心小学)


【正文】  几年来我根据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就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会教”、“会研究”、“会创造”,进行了反复研究、实践,总结出适合该学科教学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主演变为导演,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求知欲的天性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愉快的环境气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使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了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并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 
  二、基本内容及具体操作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具体操作:
  1.阅读教材,引导参与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的,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使阅读成为一种饶有兴趣的智力活动,在阅读前教师要精心编拟一组思考题,即自学提纲,在每节课后出示下一节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应该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的重点、学生认识的盲点、理解的难点,既不令人费解又不要太浅显。
  2.相互交流,主动参与
  这一环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错或者不全面、不到位,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有错的回答进行纠正,对不全面的回答进行补充,对不到位的回答提高。
  3.精讲要点,掌握知识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认识上带有普遍性的偏差、误区的问题,先让学生作重点讲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强调重点,揭示知识结构网络,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调控学习。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做好小结,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处理得好能起到梳理概括、强化记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炼升华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使所学的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它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例如,有针对性地播放教学示范片段,请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评价,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投入和参与,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实践证明,“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
  一是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满足了学生受尊敬、乐参与的需要,唤起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器,而成为知识的研究者。
  二是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三是增加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常会出现争论,他们为了能够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对方的意见,会对语言的再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动力,这个动力就能变成能力。 
  三、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努力做到,凡学生看得懂的让学生去看,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来的让学生去想,教师不启发。一句话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示范可分为教学技能示范和教学方法示范。教师要通过身教来影响学生,只有教师言传的明确信息和身教的隐含信息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求新求异。当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要给以客观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