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西藏培养应用型生态学专业人才的研究

【作者】 马和平

【机构】 (西藏农牧学院 高原生态研究所)


【正文】  摘 要: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是我区开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迫切需要,而如何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则是生态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对应用型生态学人才的需求,我们以西藏农牧学院生态学本科专业为例,针对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应用型生态学专业人才,从而形成可以更为科学合理,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和过程等相关因素的有机体系,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总体框架,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中远期对生态学专业人才有很大的潜在需求空间,特别是对生态技术型、生态管理型人才需求数量将会明显增加。西藏农牧学院现行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生我区态学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可以更好地造就“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人才作一探讨,以抛砖引玉,获得共识,推动我院生态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西藏农牧学院发展生态学本科专业的重要性
  西藏农牧学院在培养高原生态研究人才、揭示高原生态奥秘、合理开发高原生物资源、高原生态安全政策研究、探索环境变迁对人类健康影响等学科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在此基础的支撑下,我院生态学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生态学专业体系,促进生态学专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做出来很大的贡献。
  2、西藏农牧学院生态学本科专业现状分析
  2.1提高了人才培养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观察和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并通过生态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掌握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4]。我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制订了生态学专业发展规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开展了生态学专业建设。
  2.2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
  我院更加重视建立保障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紧紧围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一根本任务。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
  2.3师资结构更趋合理,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我院现有生态学专任教师20多人,研究方向大多为高原生态系统与群落生态学、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高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高原生态安全评价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多数为研究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得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寻求适合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急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尤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创业人才,而这些人才主要靠民族地区高校提供[5]。面对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生态学专业建设方面我们和内地高校仍存在较大差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个别专业人员引进困难
  由于西藏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学院在该专业师资引进方面困难重重,很多内地毕业的硕士、博士,几乎不会考虑区西藏就业,造成师生比例与内地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专业拓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3.2 生态学专业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应用型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时该专业当前的核心工作。由于受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科研水平、实践平台、服务社会以及相配套的各种设施等因素考虑欠佳。
  3.3生态学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衔接仍不够紧密
  我院生态学专业建设虽然一直强调要和区域经济发展接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该专业建设对社会需求的反应调整机制还是显得不够灵敏,导致生态学专业建设及调整工作较为被动和滞后,重学术、轻技能,重研究、轻应用的现象较普遍,突出应用特色不足。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占的比重过大,学生实践训练较少,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性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
  4、培养应用型生态学专业人才改革措施
  4.1 以学院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生态学专业布局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学院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生态学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大力提升生态学专业特色,优化升级本专业;重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4.2 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的战略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调整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的战略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职业特点的要求。鼓励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潜在优势。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开展教师培训、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咨询服务,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以及教师专业实践实战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实行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和教书育人的效果,树立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进一步开展教学实验员的培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4.4 做好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课程设置,是由大学本科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本科教育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基础平台、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应以学生知识结构需求为主,不因人设课,应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能力培养,以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实践课程分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设置个性化课程
  4.5 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做好教学实验室的调整,全面规划和设计生态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更好服务于本科教学。做好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生态学专业为基础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加强生态学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方晰,田大伦.“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2):62-63.
  [3] 王光军,杨相琴,项文化,闫文德. 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138-141.
  [4] 鲁萍,白雅梅,王宏燕,李淑敏,肖同玉. 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07-108.
  [5] 曲江勇. 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探析——以琼州学院新建生态学本科专业为例[J]. 琼州学院学报,2012,4(28):79 -82.
  作者简介:马和平 (1977—),男,汉族,甘肃陇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原生态和全球变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