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 宋丽娟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正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也更加灵活多样。在这些变化之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 
  关键词:情境;探究;合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 
  一、创设好有效的问题情境 
  1.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问题创设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必须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学习“元角分的简单认识”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学生用品超市,带领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各个学习用品都明码标价,学生有的要当售货员,有的要当顾客,在交际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与售货员进行语言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1/3,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2/6,老三分到了这块的3/9。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地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学生对阿凡提的三句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抓住了学生此时强烈的求知欲望,出示了本节课的课题,学生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情境创设有趣味性。 
  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轻重”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有趣情境:小白兔要搬家了,兔妈妈收拾了3个包袱,小熊、小猴、小松鼠都来帮忙,它们各自背哪个包袱最合适?(三只小动物分别由3个小朋友扮演)教师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包袱。小熊身体壮应背最重的包袱,小松鼠的身体小,应背最轻的包袱。但是哪个包袱最重,哪个包袱最轻呢?小熊和小松鼠,正为此事犯愁,小猴也正考虑背哪个包袱合适?三只小动物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一副着急的样子,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小熊、小猴、小松鼠到底该背哪个包袱呢?该怎样比较这三个包袱的轻重呢?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比较轻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教师的组织很重要,这要求我们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 
  1.灵活采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集体共同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采用一种灵活的探究形式,使探究活动更深入充分。
  2.积极地参入学生的探究。 
  教师的参入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他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3.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为这种交流互动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首先,教师要明确合作的必要前提。对于那些学生独立不能解决的,并能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的必要前提。 
  其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至少应注意:(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事情可做,每人在小组合作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榮誉感,让每位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3)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善于捕捉有效的“生成”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教师在实施生成教学时,要随时注意捕捉各种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合进后续的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呈现出非预期的,但同时又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及教学要求的状态。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认真思考的生成都视无一种无效的生成。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者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质疑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不见,有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总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更好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我们不断的反思、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