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 叶雯坚
【机构】 广西平南县平山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而且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创造,达到点而能通、启而能发、触类旁通的最佳教学效果。在诸多学科中,语文学科以其形象性、情感性和语言感染力,是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在工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意境;思维
一、巧用导语,扣“生”心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开始时的导入非常重要,导入得好,就能迅速吸拢学生放纵散漫的思想,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神情贯注,兴趣盎然,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且为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千方百计地做到先声夺人,一鸣惊人。
我在教〈〈海滨仲夏夜〉〉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考虑到同学们刚刚经历过一个暑假,一定对暑期中愉快的生活心有所系,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暑假期间,当你与家人在月光下尽情畅谈时,当你静下心来聆听蝉鸣蛙声时,当你仰望满天星斗任思绪飞扬时,远在内陆地区的你,是否想过远方的海滨夏夜的景色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散文《海滨仲夏夜》。”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加上缓慢而又充满激情的陈述,把同学们的思维徐徐引入海滨仲夏的美景之中,这段导语的设计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展示意境,激发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由于年龄、知识、阅历所限,初中生对课文意境感受较弱,有些文章,学生简单的预习一下,看不出课文的好处,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意境、激发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我首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有一年,杜甫被叛军掳掠到长安,他看到连年战争,人民遭难,真是撕心揪肺啊!为了和家人取得联系,他奋笔疾书。但是,那时通讯条件落后,又值兵荒马乱,通讯是何等的困难啊!面对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现实,诗人百感焦急、思绪万千,不由自主地用手一次次挠那满头的白发,最后头发少得连簪子也别不住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于是杜甫怀着满腔悲愤,提笔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千古流传的光辉诗篇。这样简短的故事把学生带入1000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带到了诗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诱导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这首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意境的理解感受能力,教师上课时应努力展示意境,激发情感,竭力尽智的引导学生融于景,感于情。
三、丰富教法,活跃思维
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教师还必须丰富自己的教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把各种教法结合起来运用,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机智灵活,大胆创新,使自己的教法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我在教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综合运用了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在讲授百草园美好的景物和有趣的捕鸟生活时,我首先采用了诵读法,让学生领略百草园那趣味无穷的景物和体会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提问法,针对写景这一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词组把它们连缀起来?(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4)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针对雪地捕鸟这一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在写捕鸟之前,作者写了什么?有何作用?(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通过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让学生逐步明确: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对于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我采用了讨论法,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请你谈谈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他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最后我明确: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教法,突破了“由讲到讲“的窠臼,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新鲜活泼,趣味无穷。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僵死的模式,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给语文学习增添无穷的魅力,才能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四、善用教具,激发情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提高,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具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录音和挂图,加上先进的电视录象、投影等电教手段,为课堂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如根据所授课文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具充分激发学生的情趣,就能大大提高授课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放了课文录音,那优美的音乐、轻快的旋律加上播音员动听的朗诵,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情趣。在教〈〈安塞腰鼓〉〉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体会安塞腰鼓那伟大、雄厚、激昂、粗犷的气势和力量,我特地从电视上录了一段腰鼓表演的场景,在授课时,先播放了这一段电视录象,看着那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忘情的表演,同学们不由得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从而兴趣高涨,意气昂扬。这一段电视录象的播放为这篇课文的成功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展示课文中涉及到的画面、情节及音响,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导语;意境;思维
一、巧用导语,扣“生”心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开始时的导入非常重要,导入得好,就能迅速吸拢学生放纵散漫的思想,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神情贯注,兴趣盎然,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且为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千方百计地做到先声夺人,一鸣惊人。
我在教〈〈海滨仲夏夜〉〉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考虑到同学们刚刚经历过一个暑假,一定对暑期中愉快的生活心有所系,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暑假期间,当你与家人在月光下尽情畅谈时,当你静下心来聆听蝉鸣蛙声时,当你仰望满天星斗任思绪飞扬时,远在内陆地区的你,是否想过远方的海滨夏夜的景色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散文《海滨仲夏夜》。”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加上缓慢而又充满激情的陈述,把同学们的思维徐徐引入海滨仲夏的美景之中,这段导语的设计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展示意境,激发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由于年龄、知识、阅历所限,初中生对课文意境感受较弱,有些文章,学生简单的预习一下,看不出课文的好处,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意境、激发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我首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有一年,杜甫被叛军掳掠到长安,他看到连年战争,人民遭难,真是撕心揪肺啊!为了和家人取得联系,他奋笔疾书。但是,那时通讯条件落后,又值兵荒马乱,通讯是何等的困难啊!面对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现实,诗人百感焦急、思绪万千,不由自主地用手一次次挠那满头的白发,最后头发少得连簪子也别不住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于是杜甫怀着满腔悲愤,提笔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千古流传的光辉诗篇。这样简短的故事把学生带入1000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带到了诗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诱导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这首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意境的理解感受能力,教师上课时应努力展示意境,激发情感,竭力尽智的引导学生融于景,感于情。
三、丰富教法,活跃思维
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教师还必须丰富自己的教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把各种教法结合起来运用,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机智灵活,大胆创新,使自己的教法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我在教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综合运用了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在讲授百草园美好的景物和有趣的捕鸟生活时,我首先采用了诵读法,让学生领略百草园那趣味无穷的景物和体会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提问法,针对写景这一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词组把它们连缀起来?(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4)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针对雪地捕鸟这一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在写捕鸟之前,作者写了什么?有何作用?(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通过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让学生逐步明确: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对于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我采用了讨论法,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请你谈谈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他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最后我明确: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教法,突破了“由讲到讲“的窠臼,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新鲜活泼,趣味无穷。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僵死的模式,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给语文学习增添无穷的魅力,才能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四、善用教具,激发情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提高,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具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录音和挂图,加上先进的电视录象、投影等电教手段,为课堂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如根据所授课文特点,运用合适的教具充分激发学生的情趣,就能大大提高授课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放了课文录音,那优美的音乐、轻快的旋律加上播音员动听的朗诵,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课堂教学平添了几分情趣。在教〈〈安塞腰鼓〉〉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体会安塞腰鼓那伟大、雄厚、激昂、粗犷的气势和力量,我特地从电视上录了一段腰鼓表演的场景,在授课时,先播放了这一段电视录象,看着那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忘情的表演,同学们不由得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从而兴趣高涨,意气昂扬。这一段电视录象的播放为这篇课文的成功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展示课文中涉及到的画面、情节及音响,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