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措施
【作者】 刘玲辉
【机构】 广西灵山县烟墩镇妙庄小学
【正文】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相结合。其中阅读是核心,因为阅读教学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的主体实践。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呢?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小学阅读教学的体会。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1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出发
作为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一幅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积极的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
1.2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学习的个性化实质表现为思维的个性化。在探究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个性,所以每个思维都有着各自的个性色彩,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就有所不同。因此探究性学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其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动力。
1.3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为了纠正这种不以人的發展为本位的课程观,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自己取舍学习对象,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表演童话剧;《捞铁牛》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操作,在具体的体验中观察生活,思考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挖掘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歌德说:“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只有当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之后,才能充分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提高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竭尽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要深入地挖掘文本吸引学生的魅力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得让他们体会到文本的魅力。而要给学生展现出文本的魅力,首先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拓展开发,使文本能够真正吸引、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文本,找到阅读的激情点和兴趣点。
2.2要通过精心设计展现出文本的魅力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文本独有的特点找出对阅读教学来说最有效的切入点,并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3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刻感悟到文本的魅力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对文本驾驭自如,对教学中发生的情况做到从容应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认真思考文本,仔细感悟文本的魅力,体会到阅读的最大乐趣。
3、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进行开放性阅读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育心理》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示思维能力和智力活动水平的基础。”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内容增加了时间减少了,单凭课堂上的积累收效甚微。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学生的阅读不能只限于课堂,在课外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加大学生阅读量。但是如果读书方法不当,只能是走马观花,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教师要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如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叫精读法;对一些书报还可快浏览,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还可以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摘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一些好的词句、段落应该适当诵读。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韵气韵入手,提出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阅读在语文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忠.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意义[J].新课程(教师),2016(07).
[2]刘红敏.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8(0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的主体实践。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呢?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小学阅读教学的体会。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1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出发
作为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一幅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积极的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
1.2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学习的个性化实质表现为思维的个性化。在探究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个性,所以每个思维都有着各自的个性色彩,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就有所不同。因此探究性学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其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动力。
1.3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为了纠正这种不以人的發展为本位的课程观,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自己取舍学习对象,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表演童话剧;《捞铁牛》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操作,在具体的体验中观察生活,思考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挖掘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歌德说:“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只有当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之后,才能充分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提高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竭尽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要深入地挖掘文本吸引学生的魅力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得让他们体会到文本的魅力。而要给学生展现出文本的魅力,首先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拓展开发,使文本能够真正吸引、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文本,找到阅读的激情点和兴趣点。
2.2要通过精心设计展现出文本的魅力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文本独有的特点找出对阅读教学来说最有效的切入点,并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3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刻感悟到文本的魅力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对文本驾驭自如,对教学中发生的情况做到从容应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认真思考文本,仔细感悟文本的魅力,体会到阅读的最大乐趣。
3、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进行开放性阅读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育心理》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示思维能力和智力活动水平的基础。”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内容增加了时间减少了,单凭课堂上的积累收效甚微。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学生的阅读不能只限于课堂,在课外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加大学生阅读量。但是如果读书方法不当,只能是走马观花,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教师要教给方法,指导阅读。如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叫精读法;对一些书报还可快浏览,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还可以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摘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一些好的词句、段落应该适当诵读。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韵气韵入手,提出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阅读在语文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忠.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意义[J].新课程(教师),2016(07).
[2]刘红敏.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