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整合的研究

【作者】 寸宏春

【机构】 云南省大理技师学院


【正文】摘 要: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利用这种高尚的精神理念改进教学现状,更好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语文在技工院校是基础文化课,笔者从工匠精神的概念切入,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现状为依据,讨论工匠精神与技工院校语文有效整合的路径。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指在技艺和流程上生产者要不断追求完美,做到精益求精,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质量的需求标准,从而赢得消费者信赖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标杆性人物、标杆性品牌和标杆性企业实际上是工匠精神的外化,也是中国制造所孜孜以求的文明特质。这为技工院校的学生指名了方向。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是提升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所以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对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要打破常规模式,寻求多元形式,实现工匠精神与语文精神、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融通,以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使工匠精神得到有效传承。
  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整合的必要性
  第一,工匠精神是对传统中华文化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整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融合,更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坚定气质与坚守。第二,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依托,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整合正是迎合了企业发展的需求,是保持企业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内在动力。第三,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整合不仅在引导学生热爱本民族语言、规范本民族语言方面和运用本民族语言上有专业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文化内涵和底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比肩的,更加有利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问题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能力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水平,然而技校生的语文能力实在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理解分析能力差,说话词不达意,写作下笔无言的问题。这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第一,学习主体不重视语文教育。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浮气躁,缺乏理想目标;眼高手低,缺乏工作毅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创新的问题。对语文学习普遍漠视,他们认为来技工院校仅仅是学技术的,对开设语文课这类基础科目感到很不理解。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大多向专业课程倾斜,削减了语文课程课时。以上问题使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第二,语文教学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课程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目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选取的教材并没有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合理选取编制语文教材内容,教材脱离实际,因此学生容易觉得内容枯燥乏味。语文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文性和实用性方面把控偏失,使其不能符合学生个体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导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第三,语文课程和教学脱离就业和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语文课程和教学脱离就业和岗位需求,不同的专业同样的语文课程,课程设置存在简单粗放性,缺乏对不同专业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语文课程内容与专业实际能力需求脱节较大,技校生的语文素养不容乐观。
  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和培养策略
  第一,结合专业实际,挖掘“工匠精神”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语文教材编订中,形成校本课程。技工院校不同于其他院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合理的语文教材的编订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除了基本的教学外,还需要以专业为基础来进行教学的横向关联,让语文教学和专业协同发展。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内容,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景,帮助他们认识工匠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能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优势,根据专业特色选取和设置教学内容,合理选取、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就能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体现专业特色和技工特色,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需求。第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拓展教学内容,增设语文综合实践课。技工院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可以结合专业,以工作岗位为阵地,通过选取岗位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工作情景等形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教学内容,实现中技语文教学和职业活动相适应的特点。如:结合汽修专业开展“寻找最美汽修工”、“工匠精神在我心中”演讲、征文比赛等实践活动。通过系列语文教学活动,将工匠精神灌输给学生,渗透人文关怀和优质服务意识,从而切实的提高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水平,通过这种具有工匠精神的语文教学也将对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的形成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第三、打造一支精益求精的语文教师队伍——为学生构筑工匠精神给养。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匠心”在技工院校传承下去,是每个技工院校的时代使命。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教师应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行,坚持用教师自身的工匠精神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层层渗透,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去,锻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就目前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技工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情况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很好地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但是仍然属于浅层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层模式是教师进入企业、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为技工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曾提出“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这种职业教育理念对当前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将工匠精神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不仅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沉淀,更是当前浮躁社会所需要的坚定气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技工院校要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职场环境适应性,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让学生具备敬业的思想,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将工匠精神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相融合,利用这种高尚的精神理念和职业使命对学生进行改造,及时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让学生及时受到企业的认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淑玲.工匠精神:敬业兴企,匠心筑梦[M].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2016(08).
  [2]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中国劳动保障报,016-04-09(3).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