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情境表演的角度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杨国斌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十二师西山农场学校


【正文】摘 要:所谓情境,就是一种形象环境的展现。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上被教师们普遍使用,其教学效果会受到实施手段、现场氛围、语言表达、多媒体运用等因素的影响。表演是指按照剧本将人的动作、神态、语言通过设备的辅助把作品展现出来的一种形式。而应用于课堂上的情境表演,是学生们在老师营造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教材知识的了解、分析、讨论、从而将某一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情境表演;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一、情境表演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1.情境表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学生愿意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沉迷于“王者荣耀”,只为获得“最强王者”的虚拟称号?因为他们感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对人们认知某一事物具有驱使作用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学习兴趣则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内在动力。所以,兴趣对于掌握某一学科的内容有关的持久式的学习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为什么传统的历史课,就算老师再怎么绘声绘色,激情澎湃,学生就是不买账呢?并不是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而是枯燥的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只是机械地抛出历史背景,讲述事件经过,总结历史意义;学生翻书划重点,记忆背诵。虽然知识传播的速度快,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考试,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条纠缠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孩子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所以为什么不让学生们一起说起来、动起来呢!比如,在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有一位学生问:“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于是,我在学生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任意叫了三名学生走上讲台,第一位学生扮演农民,第二位学生扮演药铺老板,第三位学生扮演官员王懿荣。三位学生在老师的现场解说下迅速投入角色,讲台下的观众们更是聚精会神的等着看一场“好戏”。
  老师:清朝年间,有一位农民(第一位同学一边弯腰耕地一边擦汗)在田间工作,突然(故意说的很大声,引起注意),他发现了一个东西,(此时第一位同学正在无实物表演,引得全场大笑),这位农民以为所挖之物是“龙骨”,便卖给药铺老板。(此处,第二位同学给自己加了一出讨价还价的戏码,全场第二次大笑)。生病的王大人(第三位同学佯装病态上场)派人到药铺买“龙骨”,王大人拿着“龙骨”发现了什么?
  第三位同学:小广告(全场捧腹大笑)
  老师:王大人一定是病的老眼昏花了,王大人请你再仔细看看。
  第三位同学: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老师:经过王懿荣的精心研究,他初步断定,这些“龙骨”应该是商代占卜用的兽骨。于是商朝的文字就这样被发现啦!
  通过学生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总结等流程,这样下来学生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死记硬背。而且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相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完整节课,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情境表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当学生们离开温室,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他们怎么才能独自立足于社会?学历固然重要,但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实践意识、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等基本素养。而历史课堂上的情境表演往往需要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决定出谁适合扮演哪个角色,怎样表演得更加生动。在历史课堂上,我发现了很多孩子极具表演天赋和创新意识。比如,学生们在表演时会融入百家讲坛、新闻联播等形式,贴近生活,又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领导者、有参与者、有执行者。我时常有种错觉,会情不自禁地想象他们长大以后的模样。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十年后仍然在起作用的教育。”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十年以后仍然起作用的是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养成的各种能力,而不是课本上划的重难点。
  3.情境表演有利于学生以“他”的立场感同身受地去看待历史
  “没有感情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所以,每一节历史课,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外也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然而空洞的讲述很少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但是,如果学生通过扮演一位历史人物,感受他的经历,揣摩他的心理,那效果就会不一样。比如在讲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这段历史时,我让几位同学模拟联合国的情境,其中一位扮演著名外交家顾维钧。起初,这位同学并不知道顾维钧是谁,但是通过课前查阅书籍、观看影视资料,他渐渐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一点了解。他才能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出:“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我们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在他的感染下,其他同学的情绪也迅速调动起来。最后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拂袖而去。他的无奈、他的愤恨,想必学生们已经可以感受七八分,这时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弱国无外交”。当然,学生不是演员,所以我们不去评价演技的好与坏。但重点是学生们在表演的同时能够对某一历史人物或是某一历史事件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
  二、情境表演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注意事项
  1.强调课堂纪律性
  在课前与学生定好规则,除了表演者,其他观众不能发出声音(除适度的笑声和掌声外),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2.应尽量运用在教材的重点或难点上
  因为情境表演需要学生们花时间讨论,也是整节课记忆最深刻的部分,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情景表演尽量运用在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或者难点上,而且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联。还要注意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到,要恰当合理的运用。贵“精”不宜“多”。
  3.教师教学用语及动作要尽可能生动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历史思维的塑造。在讲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时候,我会使用一些比较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动时还会“手舞足蹈”,提高音调,这样也会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我在讲述这段历史时的骄傲,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创设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佘星南、宋钧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48.485.
  [3]林格伦.课堂教学心理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