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张小兰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也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守旧、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辩、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例如,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课本剧的创编表演,在轻松的环境下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经历的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在岛上漂流了二十多年的鲁宾孙有一天回到了现代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隔绝多年的他如何与人们进行交流?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想象,把课堂气氛推到一个新的高潮,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
  ㈠就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中心和主题的体现,抓住了题目的关键字眼,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了。平时在预习时或讲课伊始,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㈡就空白处质疑。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留有空白的地方,作为老师,可以灵活地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质疑,发展思维。比如在教学《金子》一课时,课文中写道“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彼得的“全部精力”是什么?课文留白了,没有具体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质疑,展开想象。
  ㈢就矛盾处质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中,作者都巧妙的设计了很多看似矛盾的内容,吸引读者去揣摩、思考,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矛盾之处”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课文最后说小女孩“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小女孩的生活本来就是那么的悲惨,可课文最后却用了两个“幸福”来形容她,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明白“幸福的幻想”和“痛苦的现实”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四、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与感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训练。 
  ㈠篇章分析——穿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教学《谈礼貌》一文时,在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全文,领悟表达方式:先总写礼貌的好处,再举三个事例来证明讲礼貌的好处,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从全文来看,是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再细看每一个事例,都是先举有关礼貌的一件具体事例,然后再概括写出这个事例说明了讲礼貌有什么好处,从中发现在分述时又分别采用了分后总的写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对课文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继而再引导回忆学过的教材中和课外阅读中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学生在记忆空间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㈡主动探知——质疑。
  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体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要放手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七律  长征》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是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得知: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寒”字写出了巧渡金沙江后欢快愉悦的心情,而“暖”字则写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对疑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的理解得更深刻了。
  ㈢大胆想象——多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在教学学和做《节约用水》时,启发想象:水太珍贵了,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资源?学生结合学过的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想出了一系列的好措施,有的建议往水箱里放砖头,有的建议用洗衣机里放出来的水冲厕所,有的建议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因为那样可以保护水资源……这些想象建筑在理解的基础上,合情合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㈣读后延伸——拓展。这里讲的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教学寓言《守株待兔》后,指导编故事——《守株待兔新传》,有一学生这样设计:守株待兔的农民不再守株,而是广为植树,数年后,树大成才,卖了树买了兔。他不是机械的等待,而是凭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成果。这样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此可见,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创新课堂教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与鱼,更要授之与渔,不光要给以,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