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激发中职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作者】 张文菊
【机构】 青海省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摘 要: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的淘洗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我们中职学生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些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
怎样才能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呢?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注重诵读,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
多读、熟读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据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但我们在吸收古代私塾有益做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读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读课文可分四步:
1、教师先范读,让学生在听中掌握字音、停顿、语气表达,为下一步做准备。
2、教师带读,让学生在跟读中获得语感,为下一步学生自读打基础。
3、全体学生齐读,让优生带动差生,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节奏。
4、学生自由诵读,细心感悟课文。
通过反复地诵读,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语感有了,兴趣自然就来了。
二、改变传统的肢解式教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文字,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较差,学习起来自然味同嚼蜡,了无兴趣。“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分析标题,窥斑见豹。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大都是编者通过筛选加上标题,因此,大部分文章可通过分析标题大致了解文章内容。例如我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是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个兼语句,意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从标题即可看出:本文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两件事。再如《赤壁之战》,这个标题也告诉我们:本文主要描述了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由此可见标题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内容的重要窗口。
2、提纲挈领,粗略把握。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我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粗略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提出阅读不同文体的文言文的具体要求:叙事类(含人物传记)文章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文章要弄清是一般说理文还是对话性说理文,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结论是什么;说明类文章要找出说明对象及角度、顺序等。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首先明确它是一篇人物传记,然后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两个主人公廉颇、蔺相如,蔺相如是重中之重。人物形象是随着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的展开逐步丰满的,作者司马迁肯定和赞扬了两个主人公,对两个次要人物秦王和赵王进行了否定和批判。再如李渔的说明文《芙蕖》,学生根据要求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芙蕖,主要是从观赏价值和用途介绍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进一步设悬置疑,自然就有了继续探究课文的欲望。
3、巧设问题,精读课文。
粗读适于粗略了解课文内容,而要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把握文章的重点则需要细细品味课文。在精读课文时,设悬置疑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设喻说理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上课时我先不讲解概念,而是设置了下面几个问题:
A、文章开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B、邹忌的妻、妾、客认为邹忌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否相同?
C、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齐王接受了没有,为什么?
D、如果邹忌直言劝谏,其结果又会怎么样?
问题一出,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综合得出结论:邹忌这种从自己受蒙蔽的日常生活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的劝谏艺术就叫设喻说理。这种劝谏方式的好处是说理深入浅出,使人容易接受,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种说理方法并且印象深刻。同时还避免了逐字逐句翻译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也就有了兴趣。
4、古为今用,访古知今。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单单是学知识提能力,还要从古文中感悟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古为今用、访古知今,以古为鉴,引起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共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就廉颇多次挑衅蔺相如,而蔺相如从大局出发,多次忍让,最后廉颇知道错误后负荆请罪这一故事,针对学生当中三言两语不合就拳脚相向的现象进行引申教育:
(1)如果蔺相如为了自己的面子,意气用事,同廉颇对着干,结果会怎样?
(2)如果你和同学之间发生了摩擦,是大打出手还是冷静理智解决?
学生讨论的答案是:1、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虎视眈眈的秦国一定会趁机出兵,赵国可能面临亡国的危险。2、要冷静理智地处理冲突,冲动只会带来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甚至会遗憾终生。从这面镜子中,学生看到了冲动的危害,自然有了一些顿悟。
三、增设课外阅读,适当引导文言文写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迁移,在备课时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上课时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去分析理解,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竞赛,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检查学习结果,老师适当点评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四、归纳文言知识点,使学生的文言知识系统化
文言知识点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上文言文课之前,可先进行文言文常见知识点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古文中常用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后,接下来就可归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开始可由老师引导去找,待学生掌握后就可由学生自己操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多动脑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激情,自然就不会患“厌食症”,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时光,将它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在学生身上发挥到极致吧!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
怎样才能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呢?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注重诵读,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
多读、熟读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据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但我们在吸收古代私塾有益做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读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读课文可分四步:
1、教师先范读,让学生在听中掌握字音、停顿、语气表达,为下一步做准备。
2、教师带读,让学生在跟读中获得语感,为下一步学生自读打基础。
3、全体学生齐读,让优生带动差生,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节奏。
4、学生自由诵读,细心感悟课文。
通过反复地诵读,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语感有了,兴趣自然就来了。
二、改变传统的肢解式教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文字,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较差,学习起来自然味同嚼蜡,了无兴趣。“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分析标题,窥斑见豹。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大都是编者通过筛选加上标题,因此,大部分文章可通过分析标题大致了解文章内容。例如我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是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个兼语句,意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从标题即可看出:本文主要就是讲述了这两件事。再如《赤壁之战》,这个标题也告诉我们:本文主要描述了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由此可见标题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内容的重要窗口。
2、提纲挈领,粗略把握。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我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粗略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提出阅读不同文体的文言文的具体要求:叙事类(含人物传记)文章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文章要弄清是一般说理文还是对话性说理文,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结论是什么;说明类文章要找出说明对象及角度、顺序等。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首先明确它是一篇人物传记,然后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两个主人公廉颇、蔺相如,蔺相如是重中之重。人物形象是随着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的展开逐步丰满的,作者司马迁肯定和赞扬了两个主人公,对两个次要人物秦王和赵王进行了否定和批判。再如李渔的说明文《芙蕖》,学生根据要求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芙蕖,主要是从观赏价值和用途介绍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进一步设悬置疑,自然就有了继续探究课文的欲望。
3、巧设问题,精读课文。
粗读适于粗略了解课文内容,而要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把握文章的重点则需要细细品味课文。在精读课文时,设悬置疑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设喻说理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上课时我先不讲解概念,而是设置了下面几个问题:
A、文章开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B、邹忌的妻、妾、客认为邹忌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否相同?
C、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齐王接受了没有,为什么?
D、如果邹忌直言劝谏,其结果又会怎么样?
问题一出,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教师把学生的答案综合得出结论:邹忌这种从自己受蒙蔽的日常生活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的劝谏艺术就叫设喻说理。这种劝谏方式的好处是说理深入浅出,使人容易接受,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种说理方法并且印象深刻。同时还避免了逐字逐句翻译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也就有了兴趣。
4、古为今用,访古知今。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单单是学知识提能力,还要从古文中感悟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古为今用、访古知今,以古为鉴,引起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共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就廉颇多次挑衅蔺相如,而蔺相如从大局出发,多次忍让,最后廉颇知道错误后负荆请罪这一故事,针对学生当中三言两语不合就拳脚相向的现象进行引申教育:
(1)如果蔺相如为了自己的面子,意气用事,同廉颇对着干,结果会怎样?
(2)如果你和同学之间发生了摩擦,是大打出手还是冷静理智解决?
学生讨论的答案是:1、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虎视眈眈的秦国一定会趁机出兵,赵国可能面临亡国的危险。2、要冷静理智地处理冲突,冲动只会带来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甚至会遗憾终生。从这面镜子中,学生看到了冲动的危害,自然有了一些顿悟。
三、增设课外阅读,适当引导文言文写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迁移,在备课时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上课时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去分析理解,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竞赛,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检查学习结果,老师适当点评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四、归纳文言知识点,使学生的文言知识系统化
文言知识点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上文言文课之前,可先进行文言文常见知识点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古文中常用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后,接下来就可归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开始可由老师引导去找,待学生掌握后就可由学生自己操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多动脑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激情,自然就不会患“厌食症”,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时光,将它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在学生身上发挥到极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