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民族地区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报告
【作者】 卓玛本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民族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一、 调查背景
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条件,交通不便和父母工作等原因,小学生寄宿情况相当普遍,寄宿学校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低龄寄宿导致孩子渴求却无法触及家庭亲情关怀,形成心灵的情感贫乏给其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家长监管和教育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对寄宿制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寄宿制学校管理和学习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我校地处青海藏区,学生以农牧民子女为主,小学寄宿生占学生总数的52.31%,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基础。通过学校的观察分析,小学寄宿生在校期间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二、 调查目的
通过对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在寄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想法,通过数据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工作的指明方向,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 调查对象、时间
调查对象:小学寄宿生314名
调查时间:2019年5月
四、 调查方式
网上问卷调查
五、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学生寄宿的时长、寄宿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寄宿生活中的表现和想法,其中重点为小学寄宿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及想法。
六、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寄宿生活开始的时间
寄宿生活刚刚刚开始的有94人,寄宿已经一年左右的有163人,两年以上的有57人。其中,在刚刚今年入学的一年级70名寄宿生中,寄宿一年及以上的学生就达46人,占65.7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寄宿生的寄宿时间都在一年以上,特别是一年级的新寄宿生,寄宿时间也较长,可以看出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寄宿生活,寄宿生低龄化现象严重。
2.放假回家和谁一起居住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居住,但还有一半不到的孩子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还有部分孩子是靠着其他人居住,从中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普遍存在,家庭环境有一定的缺失。
3.寄宿生活中,会想念父母吗
数据显示,大部分小学寄宿生在寄宿期间都会想念自己的父母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得到家长的关心。
4.和父母多久联系一次
从和家长联系的频率来看,学校为寄宿学生提供了与家长联系的渠道——电话,大部分寄宿生都会在一定时间间隔中与家长联系、沟通。
5.在学校里,经常会感到孤单吗
数据表明,部分寄宿生在校期间会有孤独感,其中一年级的70名寄宿生中只有3名从来没有感到孤独,绝大多数一年级寄宿生孤独感强烈,低龄寄宿生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
6.在学校里,朋友多吗
从人际交往来看,超半数以上寄宿生在学校有很多朋友,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有相当一部分寄宿生朋友较少,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个别寄宿生没有朋友,这也造成了这些寄宿生长期感到孤独,情感贫乏。
7. 不开心或者有困惑时,会和谁诉说
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寄宿生不开心或者有困惑时,更愿意向好朋友、同学诉说缓解压抑的心理。有很多学生也愿意向父母倾诉,而只有一部分寄宿生会向老师求助,甚至有50多名学生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倾诉,这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无法合理宣泄,值得关注。
8. 在学校里,你会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吗?
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寄宿生无或偶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一小部分寄宿生会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这部份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
9. 在学校里,你身体不舒服时,最希望得到谁的关心
从希望引起关注的对象上来看,绝大部分寄宿生在身体不舒服时,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心。一小部分学生在身体不舒服时希望得到同伴和其他人的关心,这部分学生的内心较为孤单,缺少对家庭和教师的认同感。
10. 在学校里,你最希望得到的零食
数据表明,大多数寄宿生爱吃甜食,甜食中的糖分在于人体接触后发生化学变化造成大量的多巴胺,通过不断的吸收与溶解,多巴胺通过血管流至全身,最后刺激神经致使人体产生亢奋状态,缓解焦虑情绪。
11. 在学校里,你希望和谁一起玩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寄宿生在学校愿意与同学一起玩。有一小部分寄宿生不愿意和同学玩耍,性格较内向。
12. 在校空余时间,你最喜欢干什么
通过对314名寄宿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寄宿生最喜欢运动、游戏、画画等活动,反映出寄宿生活的单调与渴求多彩校园生活间的冲突,希望通过各类活动来释放内心的压抑与不安。
13.住校期间,你记得最清楚的梦是
数据统计表明,与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相关的梦比例较高。寄宿期间缺乏家庭亲情关怀,给寄宿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对学校寄宿生活的不适应给寄宿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七、调查总结及意义
通过此次对调查问卷的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受交通、家长文化程度、经济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牧民更愿意将子女送至学校寄宿,且寄宿生低龄化现象趋于严重。
2.寄宿生渴求家庭亲情与寄宿生活带来的亲情关怀缺失,使他们与走读生相比而言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关注。
3.寄宿生遇到问题与困惑时,虽然愿意与父母倾诉,但更倾向于向同学、朋友倾诉。父母关注的不到位与寄宿生活中和同学、朋友的朝夕相处,父母、同学、朋友在寄宿生心里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4.寄宿生身体不舒服时,大多数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心,但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比例超过了家长。这与寄宿生活中,老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与关注息息相关,与寄宿生在老师身上寻求认同感、安全感,希望得到关注分不开。
5.寄宿生在零食的选择上偏向于甜食。食用甜食会使人体产生亢奋状态,有效的缓解因寄宿生活带来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和焦虑情绪。
6.寄宿期间学校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管理,与孩子渴求亲情,渴求多彩童年生活的需要产生矛盾冲突,直接反应在他们对在校空余时间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
7.一部分寄宿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亟待心理疏导。部分寄宿生不愿意与同学、朋友玩耍,有困惑或不开心时也不向人倾诉,独自苦闷,甚至有些寄宿生就没有朋友。绝大部分寄宿生偶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部分寄宿生经常有不明原因的不舒服。大多数寄宿生会偶尔感到孤单,部分寄宿生经常会感到孤单。
因此,我们开展后续研究非常有意义,能让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行有效疏导,使每一位寄宿生都能快乐、健康的度过自己的童年。
八、后续研究方向
1. 正确面对必须寄宿的交通、家庭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认识到寄宿与走读的根本目标都是要去获取知识,明确知识改变现状的可行性,摆脱不良心理负担。
2.丰富寄宿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寄宿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各类文体类活动,摆脱内心的孤独与不安,获得存在感。
3.开展心理健康团队辅导,通过团队协作游戏加强寄宿生对集体的认同,加深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有效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加强家校交流,对寄宿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采取学校、家庭双管齐下的教育方式,改变寄宿生父母将孩子送至学校寄宿后,对孩子心理、生活和学习的关注不够,甚至是缺失的现状。
5.研发适合校情,乃至民族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解决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课程与读本,并向外推广。
6.激励寄宿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珍爱生活的情感,初步形成合作学习意识、集体意识,从小养成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刻苦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条件,交通不便和父母工作等原因,小学生寄宿情况相当普遍,寄宿学校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低龄寄宿导致孩子渴求却无法触及家庭亲情关怀,形成心灵的情感贫乏给其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家长监管和教育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对寄宿制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寄宿制学校管理和学习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我校地处青海藏区,学生以农牧民子女为主,小学寄宿生占学生总数的52.31%,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基础。通过学校的观察分析,小学寄宿生在校期间存在一定的心理焦虑,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二、 调查目的
通过对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在寄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想法,通过数据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工作的指明方向,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 调查对象、时间
调查对象:小学寄宿生314名
调查时间:2019年5月
四、 调查方式
网上问卷调查
五、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学生寄宿的时长、寄宿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寄宿生活中的表现和想法,其中重点为小学寄宿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及想法。
六、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寄宿生活开始的时间
寄宿生活刚刚刚开始的有94人,寄宿已经一年左右的有163人,两年以上的有57人。其中,在刚刚今年入学的一年级70名寄宿生中,寄宿一年及以上的学生就达46人,占65.7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寄宿生的寄宿时间都在一年以上,特别是一年级的新寄宿生,寄宿时间也较长,可以看出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寄宿生活,寄宿生低龄化现象严重。
2.放假回家和谁一起居住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居住,但还有一半不到的孩子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还有部分孩子是靠着其他人居住,从中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普遍存在,家庭环境有一定的缺失。
3.寄宿生活中,会想念父母吗
数据显示,大部分小学寄宿生在寄宿期间都会想念自己的父母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得到家长的关心。
4.和父母多久联系一次
从和家长联系的频率来看,学校为寄宿学生提供了与家长联系的渠道——电话,大部分寄宿生都会在一定时间间隔中与家长联系、沟通。
5.在学校里,经常会感到孤单吗
数据表明,部分寄宿生在校期间会有孤独感,其中一年级的70名寄宿生中只有3名从来没有感到孤独,绝大多数一年级寄宿生孤独感强烈,低龄寄宿生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
6.在学校里,朋友多吗
从人际交往来看,超半数以上寄宿生在学校有很多朋友,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有相当一部分寄宿生朋友较少,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个别寄宿生没有朋友,这也造成了这些寄宿生长期感到孤独,情感贫乏。
7. 不开心或者有困惑时,会和谁诉说
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寄宿生不开心或者有困惑时,更愿意向好朋友、同学诉说缓解压抑的心理。有很多学生也愿意向父母倾诉,而只有一部分寄宿生会向老师求助,甚至有50多名学生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倾诉,这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无法合理宣泄,值得关注。
8. 在学校里,你会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吗?
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寄宿生无或偶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一小部分寄宿生会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这部份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
9. 在学校里,你身体不舒服时,最希望得到谁的关心
从希望引起关注的对象上来看,绝大部分寄宿生在身体不舒服时,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心。一小部分学生在身体不舒服时希望得到同伴和其他人的关心,这部分学生的内心较为孤单,缺少对家庭和教师的认同感。
10. 在学校里,你最希望得到的零食
数据表明,大多数寄宿生爱吃甜食,甜食中的糖分在于人体接触后发生化学变化造成大量的多巴胺,通过不断的吸收与溶解,多巴胺通过血管流至全身,最后刺激神经致使人体产生亢奋状态,缓解焦虑情绪。
11. 在学校里,你希望和谁一起玩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寄宿生在学校愿意与同学一起玩。有一小部分寄宿生不愿意和同学玩耍,性格较内向。
12. 在校空余时间,你最喜欢干什么
通过对314名寄宿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寄宿生最喜欢运动、游戏、画画等活动,反映出寄宿生活的单调与渴求多彩校园生活间的冲突,希望通过各类活动来释放内心的压抑与不安。
13.住校期间,你记得最清楚的梦是
数据统计表明,与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相关的梦比例较高。寄宿期间缺乏家庭亲情关怀,给寄宿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对学校寄宿生活的不适应给寄宿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七、调查总结及意义
通过此次对调查问卷的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受交通、家长文化程度、经济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牧民更愿意将子女送至学校寄宿,且寄宿生低龄化现象趋于严重。
2.寄宿生渴求家庭亲情与寄宿生活带来的亲情关怀缺失,使他们与走读生相比而言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关注。
3.寄宿生遇到问题与困惑时,虽然愿意与父母倾诉,但更倾向于向同学、朋友倾诉。父母关注的不到位与寄宿生活中和同学、朋友的朝夕相处,父母、同学、朋友在寄宿生心里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4.寄宿生身体不舒服时,大多数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心,但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比例超过了家长。这与寄宿生活中,老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与关注息息相关,与寄宿生在老师身上寻求认同感、安全感,希望得到关注分不开。
5.寄宿生在零食的选择上偏向于甜食。食用甜食会使人体产生亢奋状态,有效的缓解因寄宿生活带来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和焦虑情绪。
6.寄宿期间学校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管理,与孩子渴求亲情,渴求多彩童年生活的需要产生矛盾冲突,直接反应在他们对在校空余时间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
7.一部分寄宿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亟待心理疏导。部分寄宿生不愿意与同学、朋友玩耍,有困惑或不开心时也不向人倾诉,独自苦闷,甚至有些寄宿生就没有朋友。绝大部分寄宿生偶有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部分寄宿生经常有不明原因的不舒服。大多数寄宿生会偶尔感到孤单,部分寄宿生经常会感到孤单。
因此,我们开展后续研究非常有意义,能让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行有效疏导,使每一位寄宿生都能快乐、健康的度过自己的童年。
八、后续研究方向
1. 正确面对必须寄宿的交通、家庭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认识到寄宿与走读的根本目标都是要去获取知识,明确知识改变现状的可行性,摆脱不良心理负担。
2.丰富寄宿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寄宿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各类文体类活动,摆脱内心的孤独与不安,获得存在感。
3.开展心理健康团队辅导,通过团队协作游戏加强寄宿生对集体的认同,加深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有效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加强家校交流,对寄宿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采取学校、家庭双管齐下的教育方式,改变寄宿生父母将孩子送至学校寄宿后,对孩子心理、生活和学习的关注不够,甚至是缺失的现状。
5.研发适合校情,乃至民族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解决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课程与读本,并向外推广。
6.激励寄宿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珍爱生活的情感,初步形成合作学习意识、集体意识,从小养成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刻苦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