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意境体验学古诗词教学

【作者】 苏建英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极乐乡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古诗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押韵的诗句和富有美感的意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意境是诗人在古诗中创造的情景相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具有审美价值。在小学高段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法和授课方式,营造和渲染与古诗相和谐的意境空间,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意境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体验;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古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生活的闪光、智慧的化身、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它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有写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忧国忧民的,有思乡怀人的……。这些古诗中都有其共性: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诗情画意,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心灵融,产生共鸣。使他们在感悟中领悟古诗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古诗词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意境”一词。他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辞海》中将意境定义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两种表述虽然不同,但是都道出了意境最本质的特征,即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统一”。所以,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小学古诗词意境体验的教学策略
  不欣赏古诗词的意境,诗歌鉴赏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进入古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是教师教学古诗词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不断摸索探究,找到更多的方法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
  (一)从古诗入手,探寻意境
  古诗词的意境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不难发现古诗词中有一些个性鲜明、含义深刻的字词,这些词运用巧妙,使人留恋,被称之为“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诗眼也是古诗的灵魂,也是我们理解感悟诗歌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古诗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而古诗的篇幅字数有限,难以详细地描述作者所出的时代背景和情况,需要教师给学生补充资料进行说明。
  1. 咬文嚼字,诗眼突破
  要使学生进入古诗意境,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是学生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鲜明的个性把握古诗词的深刻意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比如,王安石的“瓜州系泊船”:荆口和瓜州,分别位于长江两岸,回望着钟山的大门只有几座厚重的山峦。春风吹起了南岸,“我”什么时候才能在我回家的路上看看到明月。诗中的名言“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万物生机勃勃、绿满江南的春光画卷。当诗人看到江南又绿了,便想到家乡也在江南那边一定也绿了,仿佛又看到了家乡的美景,但却不能回乡,这个“绿”字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中的“绿”字,学生便自然能快速的走进古诗的意境。
  2. 补充资料,进入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而古诗的篇幅、字数有限,难以具体地描述作者的情况、时代背景等,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补充相关的资料。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教师可以介绍这首诗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但始终保持着顽强不屈的精神。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水之景,借题立意,一草一木均是用来表达诗人孤苦寂寞的心情、兀傲脱俗的个性。诗中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身处孤寒之境仍能我行我素,其守贞不渝的心态,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学生了解了相关的背景,就容易理解诗中广漠无垠的千山、万籁俱寂的山路以及寒江上孤舟里独自垂钓的老翁形象所蕴含的意蕴了。
  (二)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
  在古诗意境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准确的采用挂图、实物、课件、视频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辅助手段展开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1.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对于抽象思维还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直观的教学内容可以加深理解。向学生展示一幅与古诗有关的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古诗研究的兴趣,而且能更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在自己的领地里,例如,在教授骆家王的“咏鹅”时,教师使用幻灯片教学,在中幻灯片中,伴随着声音和图像、动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鲜明的信息,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诗歌与图片结合起来,学生们便不难体会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了。再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幅有黄鹂、翠柳、白鹭、雪、小船等构成的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自然能融入诗中的优美意境了,也自然能明白诗人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了。
  2. 音乐烘托,渲染气氛
  音乐对人的情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借助音乐独到的感染力,渲染烘托出古诗词中洋溢的氛围,创设出一个与诗意贴切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走进古诗的意境。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如果在学生诵读时配以《送别》这首曲子,在凄婉的音乐里,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的就表达出来了。再如,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配以诗中所写到的小动物的叫声,从而把学生吸引进古诗的意境中。
  3. 读渲染,引入意境
  教师也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意境。教师在范读中把作品中作者主观情感再现出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古诗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意境的欲望,随着教师的诵读而渐入意境之中。比如,在范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要读出明快跳跃的节奏。因为作者在被流放途中遇到赦免的好事,而诗人所乘的船从白帝城顺流而下,轻松惬意,两岸美景又令人陶醉。通过范读时语速的流畅欢快,传递出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通过教师范读的激情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从而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漪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就常常自己先吟诵,吟诵过程中投入感情,走进古诗的意境,读到伤心处,常泪流满面,她的学生无不被老师感染,能用心体会出诗人的感情。
  4. 展开联想,再现意境
  很多古诗描绘的场面,我们没办法目睹。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的庐山瀑布,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形容庐山瀑布,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目睹庐山瀑布的壮景;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写了鹳雀楼的高,但我们也不能目睹鹳雀楼到底有多高。所以,我们只能凭借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幅动态的关于古诗的画面,从而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也可以想象一幅动态的送别画面并想象离别时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细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能力,同时拓展了诗意,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也会有深刻的感悟。
  (三)尊重学生天性,创新意境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题材,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写的又都是古人古事,其中的生活意境与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而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古诗意境教学的效果。
  1.通过表演让学生进入意境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儿童生活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无穷的儿童情趣。学生喜欢利用自己的特点来表现,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下加深对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寻找古典诗歌意境蕴含的情怀。例如,教学胡林能的“小儿科钓鱼”:“鹏头幼童学习纤维,侧坐浆果凯雷克斯身体。”过路人向他们挥手问起,怕鱼不会被吓到。整首诗是从形式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写的。模仿小孩垂钓时的专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自然能把这个垂钓的孩子的形象融入记忆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表演进入意境,加深理解。
  2.讲述故事,再现意境
  故事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讲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拓展古诗的意境。比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间接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以把龙城飞将李广抗击少数名族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感情,更容易走进诗的意境。
  3.改写文体,创新意境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每句诗都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深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古诗改写成不同的文体,使诗中的人和事物更加具体化,以便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主旨不能变、情感不能变、故事的情节也不能变,结合自身的感悟与生活经历,加入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出诗中的情与境,人与事。改写古诗的文体能加深对意境的思考和品位,也能促进意境的创新,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这只适用于高年级学生。例如,教学张骥的“秋思”:洛阳市看到秋风,要作者写意义万重。回答恐惧急忙说,取之不尽,行人附近的头发又打开了。这首诗通过描述信件前后的心情来表达乡愁的深度。当游客看到一个凄凉的秋天,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拉起一个漂流异乡的凄凉孤寂的情景,引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学完这首诗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自然能感悟古诗的意境。
  总之,诗词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而意境是这一经典的生命,把握古诗的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能让诗词教学只停留在朗读与背诵层面,还更应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尽管在古诗意境教学这一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也要不断地解决困难,找到更多的进入古诗意境教学的方法,从而真正让学生足于古诗的文化背景之中,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
  参考文献:
  [1] 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2] 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4] 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J].教育艺术,2008年.
  [5] 江和平.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J].教学与管理,2010年.
  [6] 陈纪鹏.如何引领小学生进入古诗意境[J].语文教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