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作者】 李红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从激趣引入,唤醒感知、情境创设,、强化训练、多从生活引导等方面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感悟道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强化训练;创设情境
兴趣是人们乐于积极地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呢?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有效促进其良好素养的提升是值得教师去研究、去实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愿与同行们分享。
一、激趣引入,唤醒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图画、游戏活动、幻灯、录像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观景象在课堂教学伊始导入教学,唤醒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它的兄弟姐妹,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驱使学生竞相回答。在让学生猜想之后,笔者又拿出一个用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做成的“小机器人”,此时学生内心充满探究的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做了良好铺垫,真正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天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诸如小组比赛、看动画故事、动手操作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授解题技巧。实践证明,新课导入成功,对于整课的教学确有事半功倍之效。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首先,出示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三、强化训练,发展兴趣
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教师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并将书面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瓶,将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的。有的学生沿着垂直底面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
四、多从生活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当务之急。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得出对称的概念,再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找出教室内黑板、课桌、粉笔盒,以及生活中的树叶纹理、楼房设计等是否是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比较,从中发现身边的对称图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相互借鉴,相互比较,切实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从中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真正明白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总之,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感悟道理,通过情景创设、强化训练、生活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强化训练;创设情境
兴趣是人们乐于积极地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呢?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有效促进其良好素养的提升是值得教师去研究、去实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愿与同行们分享。
一、激趣引入,唤醒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图画、游戏活动、幻灯、录像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观景象在课堂教学伊始导入教学,唤醒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它的兄弟姐妹,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驱使学生竞相回答。在让学生猜想之后,笔者又拿出一个用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做成的“小机器人”,此时学生内心充满探究的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做了良好铺垫,真正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天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诸如小组比赛、看动画故事、动手操作等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授解题技巧。实践证明,新课导入成功,对于整课的教学确有事半功倍之效。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首先,出示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三、强化训练,发展兴趣
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关键,教师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并将书面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瓶,将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的。有的学生沿着垂直底面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
四、多从生活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当务之急。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得出对称的概念,再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通过观察,找出教室内黑板、课桌、粉笔盒,以及生活中的树叶纹理、楼房设计等是否是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比较,从中发现身边的对称图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相互借鉴,相互比较,切实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从中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真正明白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总之,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感悟道理,通过情景创设、强化训练、生活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