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家庭教育
【作者】 谭成成
【机构】 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家庭教育不仅对于孩童的个人成长,甚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義。它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个具有多重属性的复杂过程。本文从心理学领域的主旨出发,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教育的理念。文章认为,将心理学的主要思想运用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助于全面地开展家庭教育,使受教育者,即孩童在心理素质、知识养成、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能力齐头并进,继而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家庭氛围由很多因素构成,如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父母之间的感情、亲子关系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孩子的影响不但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永久的。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孩童成长的第一阶段,它对孩童以及每个受教育者人生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人们甚至公认,家庭教育对于孩童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父母希望孩子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以高分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殊不知,这样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不少青少年自我接纳度低、情感脆弱、意志犹疑、行为失范”。就此而言,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应试教育。本文拟从心理学的主旨出发,较为系统地阐释心理学视角关照下的家庭教育理念。
谈起心理学,人们自然容易联想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弗洛伊德。尽管以弗洛伊德为典型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并非一门教育科学或教育哲学,但它以对于人性的独特见解为人类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众所周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意识内容的科学。在心理学的领域里,由感觉而生的情绪、思维和意志,以及理性的意识等等常被视为人的精神世界的特点,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纵观传统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人们却经常只注重物质化的知识部分,而忽视孩童的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与动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理论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隐秘的新世界,对上述传统的教育观点提出了挑战,并引起了许多反传统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通过该理论,弗洛伊德强调了他对于孩童终身发展的重视。他坚信人的心理和精神素质的养成实际上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成人的人格模型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并且在5岁前后就完全定型了。由此可见,始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绝不能置心理因素而不顾。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部分家长经常表现出一定的困惑。他们时而困惑与自己的孩子难以管教,甚至在很多问题上即使采取了强硬的手段也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在管理孩子的问题上无从下手,甚至是极端化”。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留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注意了解孩童的思想状况,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其思想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注重实现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沟通。一般而言,心理学层面上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可归于几类: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普遍得到承认的选择。它的实质是尊重、信任与理解孩童,以及亲子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在民主型教育理念的指引前提下,施教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专制与放任之间适度倾斜,将子女视为个性独立和地位平等的人。孩童只有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接受父母与长辈的教育和影响,才能形成优良的人格特征。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受教育者身处良好的家庭环境,且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他便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施教者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使孩童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就可能导致孩童个体严重的心理障碍,继而形成诸如焦虑、自卑、孤独等不良的人格倾向。
以焦虑为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另一位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伦·霍妮将焦虑解释为“一个儿童在潜伏着相互敌视的世界里所产生的孤立无助感”。在霍妮的观点看来,焦虑来源于幼儿期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儿童的基本需要是生理上的满足和足够的安全感,但需要依赖父母的帮助。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孩童对教育者本身,即父母产生敌意,霍妮称之为“基本敌意”。如果父母长期表现出这种“基本罪恶”的话,儿童就会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矛盾中,继而催生出很不利于孩童成长的心理焦虑因素。就此而言,以霍妮对焦虑的解析为基础,创造一个摆脱心理焦虑的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也是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
家庭教育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个立体的、复合的、有着多重属性的复杂过程。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的主旨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心理学的教育而言,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从提升孩童心理健康的角度切实改进家庭教育。必须懂得认识以心理方面为导向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品格与学业并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幸福和品德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心理能力,以此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心理素质、知识养成、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当面的能力齐头并进。如此一来,家庭教育不但对个人的成长、而且对社会国家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梅. 积极家庭教育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J]. 现代交际.2018,(15):125-126.
[2] 冯莉萍.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17,(18):83-84.
[3] 曹中保. 论霍妮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 教育现代化.2018,(22):254-255.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
家庭氛围由很多因素构成,如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父母之间的感情、亲子关系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孩子的影响不但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永久的。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孩童成长的第一阶段,它对孩童以及每个受教育者人生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人们甚至公认,家庭教育对于孩童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父母希望孩子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以高分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殊不知,这样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不少青少年自我接纳度低、情感脆弱、意志犹疑、行为失范”。就此而言,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应试教育。本文拟从心理学的主旨出发,较为系统地阐释心理学视角关照下的家庭教育理念。
谈起心理学,人们自然容易联想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弗洛伊德。尽管以弗洛伊德为典型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并非一门教育科学或教育哲学,但它以对于人性的独特见解为人类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众所周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意识内容的科学。在心理学的领域里,由感觉而生的情绪、思维和意志,以及理性的意识等等常被视为人的精神世界的特点,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纵观传统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人们却经常只注重物质化的知识部分,而忽视孩童的身心特征及内在需求与动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学理论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隐秘的新世界,对上述传统的教育观点提出了挑战,并引起了许多反传统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通过该理论,弗洛伊德强调了他对于孩童终身发展的重视。他坚信人的心理和精神素质的养成实际上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成人的人格模型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并且在5岁前后就完全定型了。由此可见,始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绝不能置心理因素而不顾。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部分家长经常表现出一定的困惑。他们时而困惑与自己的孩子难以管教,甚至在很多问题上即使采取了强硬的手段也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在管理孩子的问题上无从下手,甚至是极端化”。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留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注意了解孩童的思想状况,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其思想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注重实现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沟通。一般而言,心理学层面上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可归于几类: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普遍得到承认的选择。它的实质是尊重、信任与理解孩童,以及亲子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在民主型教育理念的指引前提下,施教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专制与放任之间适度倾斜,将子女视为个性独立和地位平等的人。孩童只有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接受父母与长辈的教育和影响,才能形成优良的人格特征。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受教育者身处良好的家庭环境,且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他便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施教者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使孩童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就可能导致孩童个体严重的心理障碍,继而形成诸如焦虑、自卑、孤独等不良的人格倾向。
以焦虑为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另一位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伦·霍妮将焦虑解释为“一个儿童在潜伏着相互敌视的世界里所产生的孤立无助感”。在霍妮的观点看来,焦虑来源于幼儿期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儿童的基本需要是生理上的满足和足够的安全感,但需要依赖父母的帮助。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孩童对教育者本身,即父母产生敌意,霍妮称之为“基本敌意”。如果父母长期表现出这种“基本罪恶”的话,儿童就会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矛盾中,继而催生出很不利于孩童成长的心理焦虑因素。就此而言,以霍妮对焦虑的解析为基础,创造一个摆脱心理焦虑的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也是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
家庭教育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个立体的、复合的、有着多重属性的复杂过程。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的主旨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心理学的教育而言,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从提升孩童心理健康的角度切实改进家庭教育。必须懂得认识以心理方面为导向的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品格与学业并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幸福和品德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心理能力,以此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心理素质、知识养成、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等当面的能力齐头并进。如此一来,家庭教育不但对个人的成长、而且对社会国家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梅. 积极家庭教育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J]. 现代交际.2018,(15):125-126.
[2] 冯莉萍.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17,(18):83-84.
[3] 曹中保. 论霍妮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 教育现代化.2018,(22):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