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程清娥

【机构】 (福建大田县第五中学)


【正文】摘 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些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设计一些实验、问题和情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科学探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学生对声音早就习以为常,觉得物体发出声音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极少学生认真观察过声音的产生;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优美的音乐是从哪儿发出的?2、您知道喇叭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这时将录音机的信号转到另一个准备好的喇叭,同时将一位“小精灵”(用乒乓球做的小人头)放在喇叭的纸盆上,音乐响起后,因纸盆的振动,“小精灵”在纸盆上欢快的跳起“舞”,学生马上被这奇怪的现象吸引,此时,因势利导:你们知道“小精灵”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地跳起“舞”来吗?这样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1.活动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活动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逐层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依据问题开展活动。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以形成概念,获得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示范、点拨,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首先,教师用哑语讲述一个故事,学生感到奇妙而乐得大笑,借此,教师向学生指出研究声音的重要性,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点拨:要研究声音,首先应研究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而后演示“音叉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泡沫塑料球的运动。讨论:球为什么会跳动?音叉振动与音叉发音是何关系?经讨论,形成共识:音叉发声←→音叉振动。
  教师引导:是否其他物体发声时也一定在振动?让学生做各种各样活动使物体发声,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讨论: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与物体振动是何关系?依据有哪些?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物体振动时,我们是否一定能听到声音?演示“真空铃实验”,集体讨论实验所说明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声音要靠空气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教师再演示音叉共鸣实验,学生再讨论现象、原因及说明的问题。并让学生列举空气传声的实例。
  教师点拨:一切气体都能传声。并引导:是否只有气体才能传声?液体能否传声?固体能传声吗?要求学生讨论,举出具体实例并就地取材做实验?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活跃了,如有的同学把两串钥匙用线吊起放在水里碰击……在水面外都能听到声音;有的同学在教室外敲地板,其余同学在教室里听,开始,该生敲得较重,教室内学生坐在座位上也能听见,于是大家都喊轻点,再轻点,直到坐在位子上听不到声音,趴在地板上,把耳朵贴在地板上听,一下、二下……由地板来的轻微敲击声听得清清楚楚。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要听到声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科学探究①是指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它的思维程序有以下几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科学探究不仅有利于科学内容的探索与方法的获得,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意识领域目标的形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的主要手段。
  分析与论证:综合刚才的实验,某同学得出了结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速有关。
  交流与合作:全班同学相互讨论,探讨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请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三、学习物理学史和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1.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物理学史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创新者的探索创造史,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潜移默化地熏陶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使学生学习了“想象——推理——概括——归纳”的不断创新的思想,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现代磁学的新进展”、“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史”等也都为同学们培养创新思想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2.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了解前沿科技信息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他们今后的创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如了解超导研究,我国深空、深海探测、5G技术、北斗导航、人工智能、高铁、量子技术等科技信息为学生指明创新思路和创新方向。
  总之,在压抑的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学生是不可能有自由思考的空间,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只有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二十一世纪输送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玉琳 《实验活动课中培养创新意识》 福建教学研究  2001增刊
  [2]钱匡武 《创造力开发》 福建人民出版社    
  [3]张全贵 《浅探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网络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