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析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 高玉团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七中学)
【正文】摘 要: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发生。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对数学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作为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参与课堂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参与课堂;策略
数学是一门相对独特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长期处于相对消沉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学课堂的要求。要培养学生主体作用,将“捕鱼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不再面临空有理论知识的困境。
一、融合生活——促使学生联系现实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才能够理解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立足生活,理解数学知识的用途,使学生不再因为看不到数学应用的价值而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重拾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时,为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利用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数据,促进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调查任務,让学生积极参与,围绕任务进行调查,进而掌握调查与统计的相关方法。教学一开始,笔者先向学生传播了统计调查的知识,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统计调查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统计调查的积极意义。接着为学生设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某台的电视节目安排进行设计,对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进行统计和调查,以提高电视节目的播放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学生拿到学习任务后,先是基于现实条件设计了调查表,对周围人进行了采访,记录了采访的数据。紧接着,学生对采访得来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和整理,绘制了扇形统计表,并对统计表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最受人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对某台电视节目的播放进行了设计,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创设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为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图形观念,促使学生理解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掌握相离、相切、相交等的概念,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了思考的问题:“点和圆之间有什么关系?直线和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你知道什么是相离吗?相切呢?相交呢?怎样借助数量关系来表述三种位置关系呢?”学生看到问题后,对课本知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相离、相切、相交的概念进行了学习和理解,掌握了相离、相切、相交的概念。接着,学生对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总结,通过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揭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对如何使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了思考,探索到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之间的联系,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笔者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使学生形成疑问,推动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了探究,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三、组织合作——促使学生及时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学习性而提出的,能使学生看到他人的学习优势,帮助学生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为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知道勾股定理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学会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采取合作教学方式,让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一起探索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学生为尽快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和含义,利用书籍和电脑,对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研究了勾股定理的表达形式,获取了勾股定理背后蕴藏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还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小伙伴围绕这些疑问进行了探究,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习惯,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四、围绕活动——促使学生锻炼技巧
培养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就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拥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氛围。教师可以立足学生,为学生开展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入探究,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为使学生懂得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观察位置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图形的道理,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知道三视图的概念,能够准确描绘物体的三视图,在教学中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旨在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在学生活动前,为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工具,将不同的物体组合在一起,使其能在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对这些工具进行了观察,让学生依照要求描绘出它们的三视图,以加强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三视图掌握了三视图的概念,知道了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区别,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绘制三视图,完成了教师提出的要求。
五、教师注重提问环节设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通过提问来推进课堂的进行是新型教学方法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问环节的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原则。首先提问题时对难度要有一定的控制,既不能过于敷衍也不能过于困难,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过于复杂又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要保证设置提问的原则是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此外教师在提问题时要针对全体学生,不能只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提问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在回答时教师也应当做到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回应。教师在讲课提问题时应当注重一定的技巧,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让同学们积极思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再告知学生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此外教师还应对问题设置一定的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并与所学知识具有一定关联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课堂进行。
总之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能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应用问题设置和多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贵天文.初中数学单元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学周刊,2019(29):39.
[2]金乃迪.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8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参与课堂;策略
数学是一门相对独特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长期处于相对消沉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学课堂的要求。要培养学生主体作用,将“捕鱼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不再面临空有理论知识的困境。
一、融合生活——促使学生联系现实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才能够理解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立足生活,理解数学知识的用途,使学生不再因为看不到数学应用的价值而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重拾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时,为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利用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数据,促进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调查任務,让学生积极参与,围绕任务进行调查,进而掌握调查与统计的相关方法。教学一开始,笔者先向学生传播了统计调查的知识,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统计调查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统计调查的积极意义。接着为学生设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某台的电视节目安排进行设计,对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进行统计和调查,以提高电视节目的播放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学生拿到学习任务后,先是基于现实条件设计了调查表,对周围人进行了采访,记录了采访的数据。紧接着,学生对采访得来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和整理,绘制了扇形统计表,并对统计表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最受人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对某台电视节目的播放进行了设计,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创设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为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图形观念,促使学生理解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掌握相离、相切、相交等的概念,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了思考的问题:“点和圆之间有什么关系?直线和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你知道什么是相离吗?相切呢?相交呢?怎样借助数量关系来表述三种位置关系呢?”学生看到问题后,对课本知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相离、相切、相交的概念进行了学习和理解,掌握了相离、相切、相交的概念。接着,学生对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总结,通过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揭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对如何使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了思考,探索到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之间的联系,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笔者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使学生形成疑问,推动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了探究,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三、组织合作——促使学生及时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学习性而提出的,能使学生看到他人的学习优势,帮助学生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为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知道勾股定理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学会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采取合作教学方式,让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一起探索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学生为尽快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和含义,利用书籍和电脑,对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研究了勾股定理的表达形式,获取了勾股定理背后蕴藏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还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小伙伴围绕这些疑问进行了探究,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习惯,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四、围绕活动——促使学生锻炼技巧
培养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就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拥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氛围。教师可以立足学生,为学生开展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入探究,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为使学生懂得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观察位置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图形的道理,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知道三视图的概念,能够准确描绘物体的三视图,在教学中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旨在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在学生活动前,为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工具,将不同的物体组合在一起,使其能在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对这些工具进行了观察,让学生依照要求描绘出它们的三视图,以加强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三视图掌握了三视图的概念,知道了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区别,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绘制三视图,完成了教师提出的要求。
五、教师注重提问环节设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通过提问来推进课堂的进行是新型教学方法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问环节的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原则。首先提问题时对难度要有一定的控制,既不能过于敷衍也不能过于困难,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过于复杂又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要保证设置提问的原则是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此外教师在提问题时要针对全体学生,不能只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提问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在回答时教师也应当做到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回应。教师在讲课提问题时应当注重一定的技巧,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让同学们积极思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再告知学生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此外教师还应对问题设置一定的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并与所学知识具有一定关联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课堂进行。
总之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能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应用问题设置和多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贵天文.初中数学单元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学周刊,2019(29):39.
[2]金乃迪.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