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小学高段语文缩句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罗秀青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常么小学)


【正文】缩句是小学高段语文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也是一个难点。将一个很长的成分很复杂的句子缩短,既要简明扼要,又要主题突出,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教了几届毕业班学生,都发现学生在缩句这方面很薄弱。于是,我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教他们缩句。刚开始我让他们抓句子主干,“谁+怎么样”“什么东西+怎样”,但这太笼统,教他们抓主干,什么是主干,如果他们能体会得到,那不需要教,但问题是学生对主干的理解很模糊,很难一下子找准确。怎么办?我又想到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法,把句中修饰成分的词去掉,而且这些修饰成分的词有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带有“的”或“地”或“得”,如“可爱的弟弟笑了”,去掉“可爱的”,句子缩成“弟弟笑了”,这个缩句就符合要求。“妹妹跑得气踹吁吁。”缩成“妹妹跑”。但需要区别开来的是,缩句中,遇到“的”“地”时,去掉的是前面的词,遇到“得”时,去掉的是后面的词。但学生一旦遇到状语等成分复杂的句子,则又糊涂了。我想是否该从分析句子成分方法教他们缩句。于是,我找到中师语基对其细细研究,将典型句子板出在黑板上,教学生分析主谓宾定壮补,缩句时只保留主谓或主谓宾,但结果很不理想,反而让学生越发糊涂,我感觉自己将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毕竟他们是小学生,其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有限的,这些复杂的成分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今年毕业备考中,我又想了一些办法:我告诉学生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再加上我最初的几条方法,找“的”“地”“得”,缩句时实际上也就只保留了“主谓”或“主谓宾”成分,这样自我感觉指导到位方便学生操作了。当我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无意中,我在网上看到——甘肃杨德科老师在网上询问:“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此句缩成‘园林化成了灰烬。’是对还是错?”有的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当然错啦!实话说,当初我也认为是错的,按照我以前指导学生的方法,在这一句里,‘瑰宝’是主语,前面是定语,还是双重定语呢。”凡缩成“瑰宝化成灰烬。”句子的,应该统统打上“√”。后来细想才发现,如果学生都这样做,可以说大多掌握了“缩句”的一般方法与技能。但,真要是这样,学生可能被我们教傻了!
  我相信,日常教师们也是这样按照句子的成分来训练学生缩句的。果真是这样吗?缩句,不是为了训练缩句而使缩句有存在的理由。?缩句,?表面上是提取有效信息,理解句意。其实不止如此。句子,当属用来表达言说者意图的。当读者明白其意图则实现了言说者的目的。现在我们用“缩句”来训练学生,用意何在?
  句子被缩了“句”,它还是个句子,还要表达言说者的“意图”,言说者的目的。因此,缩后的句子,其表达的意图,当然不能让读者产生歧义。如果缩句后产生了歧义,真就变成了语言的游戏了。因此,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缩成“园林化成了灰烬”,应当是对的。
  当教学上出现模糊就必然给教学带来的盲干、蛮干。这样的教学苦了学生,也累了自己。
  缩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句话,教给学生——学会“长话短说”的能力。不仅仅是缩句,概括段意、文意,其道理都是相通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交际的社会。十分需要说得好、说得清、说得美,更要说得简明的人。
  有一位官员,对事事请示的部属不太满意,但是他不直截了当地要大家分层负责,而改成在开会时说:“我不是每样事情都像各位那么专业,所以今后签公文时,请大家不要问我该怎么做,而改成建议我怎么做!”。还有一位曾在外交部任职的官员,当他要部属到他办公室时,从来不说:“请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而是讲:“我在办公室等您!”这两个人,都是巧妙地把自己的位置,由“主位”改成“宾位”,由真正的主动变成被动的样子,当然也就容易赢得下属的好感。所以会说话,会做事太重要了,因为会说话的人,他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又关乎他人的心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而在与别人沟通时,降低自己的位置,会显得较为亲和,会做事的人,处处注重细节,想别人所需,及时解决别人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人在哪都会受人欢迎。
  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之一。他一生最后的一次演讲是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的演说。在上万名学生的注视下,丘吉尔在随从的陪同下走进了会场,挥挥手走向讲台他脱下大衣交给随从,然后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所有的听众。一分钟后,丘吉尔说了一句话:“Nevergiveup!”(永不放弃)。说完后,丘吉尔穿上大衣,戴上帽子离开了会场。这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几秒钟后,掌声雷动。上个世纪40年代,邹韬奋先生出席公祭鲁迅先生大会,轮到他发言,时间已经不多,邹先生当机立断,作了一句话的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都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此语—出,赢得了一片掌声,会在高潮中降下了帷幕。两位演讲者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内容,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越来越金贵,为了珍惜大家的生命,也为了提高言语作品(口头的、书面的)的质量,让我们重视并引导学生学会“长话短说”吧!
  所以建议今后试题的命题者们把“缩句”这一考查题目,改为“长句短说”或“长句短写”最好。这样,同仁们教学起来就再不会迷茫了。
  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有所收获,而且这个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