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核心素养 提升高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作者】 陈 婷

【机构】 (新疆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生已经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在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但是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随着教学阶段的提升会发生改变,也就是文章内涵会愈加的丰富。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在任何阶段都少不了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课本中含有许多类型的文章,其中以现代文最为突出,现代文与当今的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普遍也是按照现代文的结构来构思的。因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现代文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现代文阅读
【正文】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简单来说,当前的教育思想更加重视学生在学校中的全方面发展,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策略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本文以高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例,探究提升其相关能力的方法。

  一、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教师方面

  1、 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高中现代文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含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以及说明。针对这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论上老师应该适当的改变相应的教学内容,虽然这五种表达方式本质上都是现代文的表现方式,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发现,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其中存在的不同,虽然老师有 将每个表达方式的不同讲述出来,但是根据学生的反应可以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意思。老师在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全然使用的是相同的古板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核心素养[1]

  2、 老师没有重视核心素养的概念

  部分老师或许意识到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还是发现学生对此并没有多大的方式。据此,影响其中的因素就是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完全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适合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没有重视核心素养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制定的教学内容就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针对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听取老师的讲解,还是依然固定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 学生方面

  1、 丧失阅读兴趣

  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改进,学生在阅读长篇文章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的枯燥,并且老师在课堂中还不断的强制学生概括文章大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逐渐的丧失阅读现代文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使得学生昏昏欲睡,哪里还有精力来听讲老师讲的内容。以上的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现代文的效果[2]

  2、 思维方式受限

  语文文章本身是具有非常宽泛的内涵的,俗话说“一万个人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阅读文章会有不同的感悟,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怎么能够用固定的答案来限制呢?但是高中生要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要想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按照标准答案的方向来阅读文章。从这个方面就已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依然产生固有的思考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二、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讲解相关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首先要充分的理解其中表达方式的运用,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才能促进学生写出良好的文章。现代文中含有五种表达方式,老师就要仔细的分析课本中的文章,观察哪一篇文章适合讲解哪个表达方式。并且设计的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以表达方式中的记叙为例,课本中的《祝福》便是典型的记叙文。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彷徨》中的短篇小说,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这篇文章的篇幅非常的长,并且里面的语句具有深刻的内涵。学生读起来就会觉得非常的吃力,因此,老师可以将这篇文章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理解。学生对文章有了大致的理解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讲解其中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理解有关记叙的表达方式的使用。

  (二) 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培养人行为的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的使用,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老师需要做出良好的示范,在教学中,注重自身的阅读行为,不能忽视细节。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阅读的重视,将这种氛围体现在班级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打破标准答案思考方式,拓展学生思维

  阅读文章并没有标准的答案,那些展示出来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也只是仅仅遵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而来的。学生阅读文章的目的不应该是限于浅显的考试中,应该是以发展自身的文学素养为主。因此,这就有赖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解课本文章的时候,不能强制固定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给与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表达对文章的分析。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大胆的思考,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 建立阅读场景,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处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学生将阅读文章作为一种命令来完成,只为了完成相应的题型才来阅读。这样的阅读环境不利于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老师要根据讲解的文章来创建不同的阅读场景,引导学生融入场景中,感受到作者在写下文章时候的真实情感。

  结语

  综上,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在任何阶段都少不了阅读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老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看作是教学的重点,使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二妮.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阅读审美能力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沈佳丽.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文学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