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探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孙义兵
【机构】 (湖北省房县姚坪中学)
【正文】根据新课程标准房县教育局在推行核心素养导向的“一二三五”课堂教学模式,全县教师都在进行新课改(“一二三五”)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谈论很热闹,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由此,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学生参与度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为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反思,并总结出以下四种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一、按各班实际情况平均成绩分组,让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小组构建中,各班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首先,根据本班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按照好、中、差的人员搭配建组,各小组的平均成绩要大致相同(各小组平均成绩误差在一分以内),目的是为了保证各小组通过小组评分的方式进行公平竞争。其次,为了使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方便交流,座位相近的学生应尽量分在一组,所以还要对初建的小组成员进行调节,把成绩相当的学生相互替换。最后,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微调。这种分组方法让各小组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提升了各小组的竞争意识,能够有效促进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行为
教学民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障。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习需要,教学民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小组活动。要建立教学民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站在学生角度,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而要理解并给予及时帮助,让学生更加自信、乐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
另一方面,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落实好小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但能提出观点和意见,还要善于倾听和接纳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对于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乐于提问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评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行为。
三、有效设计合作学习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有效设置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经历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度,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策略为:
1.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通常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的实验器材要充分,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很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没有其他现象扰乱学生得出结论。(2)教师根据准备的实验器材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于一个实验设计出若干种方案。(3)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跑偏”,提高学生参与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在“压强”的复习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是难点,很多学生误以为“液体压力的大小等于液体的重力”。在九(1)班,我给出一个装满水的梯形容器,已知容器的底面积S和高h,让小组讨论:(1)推导出液体对梯形容器底压力的计算公式F;(2)比较F与G的关系。学生在讨论和推导的过程中感到很枯燥、很抽象,参与意识一般,也没有讨论出满意的答案。而在九(2)班,我设置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小明将重力为10 N的水倒入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底面积为50 cm2的梯形容器内,测得水深15 cm,则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是多大?压力是多少?学生先自己计算,有一部分学生算出压力为7.5 N,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压力等于水的重力10 N。由此,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而7.5 N为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各小组讨论其原因,提醒学生通过推导液体压力的公式,比较F与G的关系。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都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原因,讨论也很热烈,并且有多个小组在争论中已解决了疑惑。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提高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又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
四、以“学案导学案”为载体,重视实验教学
合作学习需要收集、解释、评判科学问题的证据,而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和证据的最基本方法,学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引思的作用,两者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课标要求学生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在九(1)班,我并没有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式,而是通过三个演示实验:(1)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的实验;(2)光从空气射向水中的实验;(3)光从玻璃砖射向空气和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实验,让学生先观察现象,再讨论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讨论起来也有些茫然。而在九(2)班,我分发了分组实验的器材,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观察并思考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充满好奇地亲自动手实验,在相互合作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顺利得出了结论。?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探索,我把提高参与度的方法巧妙地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改变了过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总是那几名学优生,而一部分学生则是无动于衷的“隔岸者”的现象。我看到:小组长的责任心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提高了;学困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也变得敢想、敢说、敢做了,并建立起了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也真正地收获了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高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秉持着一份耐心和责任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就会有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培养,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会更具生命力。
一、按各班实际情况平均成绩分组,让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小组构建中,各班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首先,根据本班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按照好、中、差的人员搭配建组,各小组的平均成绩要大致相同(各小组平均成绩误差在一分以内),目的是为了保证各小组通过小组评分的方式进行公平竞争。其次,为了使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方便交流,座位相近的学生应尽量分在一组,所以还要对初建的小组成员进行调节,把成绩相当的学生相互替换。最后,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微调。这种分组方法让各小组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提升了各小组的竞争意识,能够有效促进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行为
教学民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障。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习需要,教学民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小组活动。要建立教学民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站在学生角度,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要急于批评和指责,而要理解并给予及时帮助,让学生更加自信、乐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
另一方面,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落实好小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但能提出观点和意见,还要善于倾听和接纳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对于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乐于提问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评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行为。
三、有效设计合作学习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有效设置探究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经历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度,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策略为:
1.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通常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的实验器材要充分,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很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没有其他现象扰乱学生得出结论。(2)教师根据准备的实验器材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于一个实验设计出若干种方案。(3)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跑偏”,提高学生参与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在“压强”的复习课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是难点,很多学生误以为“液体压力的大小等于液体的重力”。在九(1)班,我给出一个装满水的梯形容器,已知容器的底面积S和高h,让小组讨论:(1)推导出液体对梯形容器底压力的计算公式F;(2)比较F与G的关系。学生在讨论和推导的过程中感到很枯燥、很抽象,参与意识一般,也没有讨论出满意的答案。而在九(2)班,我设置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小明将重力为10 N的水倒入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底面积为50 cm2的梯形容器内,测得水深15 cm,则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是多大?压力是多少?学生先自己计算,有一部分学生算出压力为7.5 N,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压力等于水的重力10 N。由此,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而7.5 N为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各小组讨论其原因,提醒学生通过推导液体压力的公式,比较F与G的关系。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都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原因,讨论也很热烈,并且有多个小组在争论中已解决了疑惑。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提高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又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
四、以“学案导学案”为载体,重视实验教学
合作学习需要收集、解释、评判科学问题的证据,而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和证据的最基本方法,学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以导引思的作用,两者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光的折射”这节内容时,课标要求学生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在九(1)班,我并没有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式,而是通过三个演示实验:(1)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的实验;(2)光从空气射向水中的实验;(3)光从玻璃砖射向空气和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实验,让学生先观察现象,再讨论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讨论起来也有些茫然。而在九(2)班,我分发了分组实验的器材,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观察并思考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充满好奇地亲自动手实验,在相互合作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顺利得出了结论。?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探索,我把提高参与度的方法巧妙地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改变了过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总是那几名学优生,而一部分学生则是无动于衷的“隔岸者”的现象。我看到:小组长的责任心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提高了;学困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也变得敢想、敢说、敢做了,并建立起了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也真正地收获了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高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秉持着一份耐心和责任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就会有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培养,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会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