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运用时政热点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法
【作者】 马秀珍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坡荷乡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时政热点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是不可替代重要的资源。而有效运用时政热点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必需讲究合理的方法:用时政热点为情景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把握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运用时政热点设计教学问题,检测教学成果。
关键词:时政热点;道德与法治;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塑造思想品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自身,学会做人,更应该引导学生学关注社会,了解国情。而作为本学科的老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良好情境,激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顺利达成。那么,在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时政热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呢?现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用时政热点为情景材料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把平时注意和掌握的时政热点,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符合教材特点的时政问题为背景材料,并通过科学的教学引入,让教学循序渐进的过渡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来,如此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进行《人民当家作主》(八年级下册)这个内容的教学时,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一改以往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党的“十九大”时政热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在导入教学中,我设置给全班同学一起观看党的“十九大”新闻报道,并通过对各地区、各行业人大代表的组成情况介绍等,在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求欲,促使学生弄清楚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能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而在学生思想上奠定“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观念。用时政热点为情景导入课堂,有利于改变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枯燥无味的现象,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各校一定要开设这门功课,选派优秀教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本学科的教学都是讲大道理、讲政策、讲法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觉得比较难教。这当中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科任老师的原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动与学生实际相背离,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而要使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更好的获,就必须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环节,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有目的地融入时政热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出彩,学生听课就会觉得有趣而专注。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熟透教材,整体把握好教学内容,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去处理好教材,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内容,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关注、收集和整理时政热点问题,在合理利用课本事例的基础上恰当融入时政热点事件(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道德与法治》课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引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比单纯的以教材本为本传授知识更有意义。例如:我在讲授《宪法》这部分内容时,当时正是在召开“两会”期间,我就运用两会对《宪法》进行了修订的材料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要修改宪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等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情景中去感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增强宪法意识,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入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同时也引起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关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运用时政热点设计教学问题,检测教学成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检测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如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进行教学设置时一定要重视教学检测,用心设计好课堂检测的内容、题型及检测的方式方法。多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在进行教学检测设计时如果能够做到联系实际,运用社会生活实例,特别是运用时政热点材料作为题干材料和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进行教学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检测的效果更好。例如,2019年4月期间,我组织学生进行中考复习,在讲到九年级“科技发展”这部分内容时,运用港珠澳大桥建成运营的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然后提出几个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复习掌握(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桥隧全长55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1269亿元。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1.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说明了什么?2.请你说说我国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请你说说我国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一专题分析指导,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运用时政热点设计教学问题,检测教学成果,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应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认识到时政热点的价值,平时要做一个有心的人,积极搜集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并分类整理备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时政热点;道德与法治;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塑造思想品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自身,学会做人,更应该引导学生学关注社会,了解国情。而作为本学科的老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良好情境,激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顺利达成。那么,在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时政热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呢?现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用时政热点为情景材料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有动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把平时注意和掌握的时政热点,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符合教材特点的时政问题为背景材料,并通过科学的教学引入,让教学循序渐进的过渡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来,如此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进行《人民当家作主》(八年级下册)这个内容的教学时,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一改以往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党的“十九大”时政热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在导入教学中,我设置给全班同学一起观看党的“十九大”新闻报道,并通过对各地区、各行业人大代表的组成情况介绍等,在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求欲,促使学生弄清楚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能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而在学生思想上奠定“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观念。用时政热点为情景导入课堂,有利于改变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枯燥无味的现象,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学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各校一定要开设这门功课,选派优秀教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本学科的教学都是讲大道理、讲政策、讲法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觉得比较难教。这当中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科任老师的原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动与学生实际相背离,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而要使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更好的获,就必须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环节,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有目的地融入时政热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出彩,学生听课就会觉得有趣而专注。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熟透教材,整体把握好教学内容,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去处理好教材,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内容,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关注、收集和整理时政热点问题,在合理利用课本事例的基础上恰当融入时政热点事件(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道德与法治》课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引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比单纯的以教材本为本传授知识更有意义。例如:我在讲授《宪法》这部分内容时,当时正是在召开“两会”期间,我就运用两会对《宪法》进行了修订的材料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要修改宪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等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情景中去感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增强宪法意识,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入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同时也引起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关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运用时政热点设计教学问题,检测教学成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检测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如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进行教学设置时一定要重视教学检测,用心设计好课堂检测的内容、题型及检测的方式方法。多年来的教学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在进行教学检测设计时如果能够做到联系实际,运用社会生活实例,特别是运用时政热点材料作为题干材料和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进行教学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检测的效果更好。例如,2019年4月期间,我组织学生进行中考复习,在讲到九年级“科技发展”这部分内容时,运用港珠澳大桥建成运营的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然后提出几个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复习掌握(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南海伶仃洋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桥隧全长55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1269亿元。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1.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说明了什么?2.请你说说我国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请你说说我国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一专题分析指导,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运用时政热点设计教学问题,检测教学成果,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应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认识到时政热点的价值,平时要做一个有心的人,积极搜集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并分类整理备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