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放手 同行——我在自读课文教学中的错误与反思
【作者】 张 堪
【机构】 (浙江宁波市肖东中学)
【正文】 【案例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所以我把“美”作为一个切入点设计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领会到课文的“风景美”“文字美”和“情趣美”。
【情景描述】
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反思感悟
从激趣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到通过朗读检测预习情况,以抢答的方式翻译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再到分析“独绝”在哪里,欣赏文中美景,最后由景入情,品读词语,走进吴均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心情。
整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随着我的步伐一起深入文本,感受到了些许文字背后作者复杂多变的情感,走近了吴均的情感世界,走入了富春江的美丽山水。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我的课堂预设性却很强,主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能使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得出我想要的回答。学生是在我的引领下,亦步亦趋的在解读课文,却很少有自己主动的发现和领悟。这堂课自然是不成功的,至少在自读课的教学方面没有得到任何的实践。结合各个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又设计了一个教案,进一步尝试自读课的教学。
第二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呈现
一、简单导入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而这次的课堂我希望能尽量减少我强势的掌控,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感受空间。所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和学生以最初的面目走向课文,走近作者。
我: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11课《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让我们一起把语文书翻到56页。
二、预习检查
我:首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展示你的预习成果。如有不懂的地方先在组内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我们等会再一起讨论。组长负责监督和评价。
1、分享要点。
2、提出疑问。
各组代表陆续上来提问,有一个小组表示他们没有任何疑问。然后遭遇了其他小组各种疑难问题的洗礼。他们组6个组员战斗力很强,回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最终倒在了对“吴均体”的具体分析上。我顺势结束了这场问题雨,“同学们的问题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让我们一起给自己鼓个掌。”掌声结束后,:“至于’吴均体’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来继续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特别高涨,他们很高兴能将自己的习得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很愿意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这样的互问互答效果非常好。
三、知人论世
ppt: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诗歌亦清新流丽,时人称为“吴均体”。
我:“我们从这个简介中可以发现一些什么要点?”
生1:“吴均写得特别好的文章是写景小品文,他的风格简淡清新,还是骈文。”
生2:“吴均的代表作有《与施从事》《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
生3:“吴均在文章中表现出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他是一个有闲情雅趣的人。”
我表示肯定:“什么是骈体文,刚才有同学解答过了,就是用很多对偶句写成的文章。”
ppt: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总结:“写景,骈文,清新简淡,有闲情雅趣。那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几点来分析下课文。看看吴均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能否体现这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在各组间巡视并提供帮助。
我发现学生们迅速的发现了文中的美景,也找到了很多对偶句。而对于作者的志趣却体会较浅,风格把握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在学生的分享过程中进一步介绍吴均: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此时的吴均,志得意满,摩拳擦掌,准备修撰《齐书》。然而,梁武帝却不答应借齐朝的起居注和群臣行状给他,于是私下修撰《齐春秋》。费尽心血却被梁武帝所恶,罢了他的官,焚烧了他的书稿。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之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受其影响,产生了归隐思想。
我:“从这些背景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吴均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归隐田园的,他也有过志得意满想要建功立业的时候。所以我们在读文章时也要注意体会这样的情感起伏。”
生1:“争高直指,是不是就有争胜的意思。”
生2:“但是仕途不畅,他才说’鸢飞唳天者,望峰悉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生3:“了解了背景,确实更好体会他的情感。”
我对学生的体会表示肯定:“我们读诗品文要学会知人论世,所以预习作业就要求同学们去寻找作者的相关情况,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个方法我们在以后的读诗品文中都要用起来。”
四、作业
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与施从事书》或《与顾章书》进一步体会吴均文章的特点。
2、寻找一篇其他人的骈文名作,与吴均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他清新简淡的文风。
【案例反思与问题探讨】
一、意识引领
仔细翻看部编教材,就可以发现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在教读课上,我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自读课上我们训练这些方法,并查漏补缺;这样,到了课外阅读时,学生自然有法可依,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
二、方式更改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几个分数,而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的语文素养。更改教学方式,由我主动教,变成学生主动学,非常重要。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到达学习提高的目的。预习检查和知人论世,这两个活动的设计都是这样的意图。学生学习,学生交流,学生提问,学生解答。而老师在一旁起帮助和提升的作用。
三、方法指导
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巩固,是课文阅读的演练,是两者的连接。所以在自读课上的方法指导训练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知人论世这一种读诗品文的方法,课后的作业也是围绕这一点展开。这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四、问题探讨
自读课明显更重方法,那么语文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又如何更好的达成呢?而方法指导,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教读课呢?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不足,理解文本明显不够深入时,我该怎么办?是不断引导,带领学生细挖文本呢,还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又如何把握好度,和教读课区分开来呢?就此打住,会不会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尝试探索,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答。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疑惑,而这样疑惑的更新换代,就证明了我和我的教学在不断的自我迭代。我想这就是教改的真正意思所在吧。
那就放开手吧,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学习,肩并肩一起同行成长。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所以我把“美”作为一个切入点设计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领会到课文的“风景美”“文字美”和“情趣美”。
【情景描述】
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反思感悟
从激趣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到通过朗读检测预习情况,以抢答的方式翻译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再到分析“独绝”在哪里,欣赏文中美景,最后由景入情,品读词语,走进吴均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心情。
整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随着我的步伐一起深入文本,感受到了些许文字背后作者复杂多变的情感,走近了吴均的情感世界,走入了富春江的美丽山水。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我的课堂预设性却很强,主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能使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得出我想要的回答。学生是在我的引领下,亦步亦趋的在解读课文,却很少有自己主动的发现和领悟。这堂课自然是不成功的,至少在自读课的教学方面没有得到任何的实践。结合各个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又设计了一个教案,进一步尝试自读课的教学。
第二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呈现
一、简单导入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而这次的课堂我希望能尽量减少我强势的掌控,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感受空间。所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和学生以最初的面目走向课文,走近作者。
我: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11课《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让我们一起把语文书翻到56页。
二、预习检查
我:首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展示你的预习成果。如有不懂的地方先在组内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我们等会再一起讨论。组长负责监督和评价。
1、分享要点。
2、提出疑问。
各组代表陆续上来提问,有一个小组表示他们没有任何疑问。然后遭遇了其他小组各种疑难问题的洗礼。他们组6个组员战斗力很强,回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最终倒在了对“吴均体”的具体分析上。我顺势结束了这场问题雨,“同学们的问题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让我们一起给自己鼓个掌。”掌声结束后,:“至于’吴均体’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来继续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特别高涨,他们很高兴能将自己的习得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很愿意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这样的互问互答效果非常好。
三、知人论世
ppt: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诗歌亦清新流丽,时人称为“吴均体”。
我:“我们从这个简介中可以发现一些什么要点?”
生1:“吴均写得特别好的文章是写景小品文,他的风格简淡清新,还是骈文。”
生2:“吴均的代表作有《与施从事》《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
生3:“吴均在文章中表现出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他是一个有闲情雅趣的人。”
我表示肯定:“什么是骈体文,刚才有同学解答过了,就是用很多对偶句写成的文章。”
ppt: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总结:“写景,骈文,清新简淡,有闲情雅趣。那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几点来分析下课文。看看吴均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能否体现这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在各组间巡视并提供帮助。
我发现学生们迅速的发现了文中的美景,也找到了很多对偶句。而对于作者的志趣却体会较浅,风格把握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在学生的分享过程中进一步介绍吴均: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此时的吴均,志得意满,摩拳擦掌,准备修撰《齐书》。然而,梁武帝却不答应借齐朝的起居注和群臣行状给他,于是私下修撰《齐春秋》。费尽心血却被梁武帝所恶,罢了他的官,焚烧了他的书稿。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之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受其影响,产生了归隐思想。
我:“从这些背景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吴均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归隐田园的,他也有过志得意满想要建功立业的时候。所以我们在读文章时也要注意体会这样的情感起伏。”
生1:“争高直指,是不是就有争胜的意思。”
生2:“但是仕途不畅,他才说’鸢飞唳天者,望峰悉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生3:“了解了背景,确实更好体会他的情感。”
我对学生的体会表示肯定:“我们读诗品文要学会知人论世,所以预习作业就要求同学们去寻找作者的相关情况,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个方法我们在以后的读诗品文中都要用起来。”
四、作业
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与施从事书》或《与顾章书》进一步体会吴均文章的特点。
2、寻找一篇其他人的骈文名作,与吴均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他清新简淡的文风。
【案例反思与问题探讨】
一、意识引领
仔细翻看部编教材,就可以发现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在教读课上,我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自读课上我们训练这些方法,并查漏补缺;这样,到了课外阅读时,学生自然有法可依,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
二、方式更改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几个分数,而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的语文素养。更改教学方式,由我主动教,变成学生主动学,非常重要。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到达学习提高的目的。预习检查和知人论世,这两个活动的设计都是这样的意图。学生学习,学生交流,学生提问,学生解答。而老师在一旁起帮助和提升的作用。
三、方法指导
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巩固,是课文阅读的演练,是两者的连接。所以在自读课上的方法指导训练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了知人论世这一种读诗品文的方法,课后的作业也是围绕这一点展开。这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四、问题探讨
自读课明显更重方法,那么语文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又如何更好的达成呢?而方法指导,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教读课呢?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不足,理解文本明显不够深入时,我该怎么办?是不断引导,带领学生细挖文本呢,还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又如何把握好度,和教读课区分开来呢?就此打住,会不会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尝试探索,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答。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疑惑,而这样疑惑的更新换代,就证明了我和我的教学在不断的自我迭代。我想这就是教改的真正意思所在吧。
那就放开手吧,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学习,肩并肩一起同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