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美学教育
【作者】 邓 展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
【正文】美学是研究美以及感受和创造美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把它的原理引进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的美,可能有人会认为那是指攀登上数学宝座的科学家、数学家,只有他们,才能体会数学中“美”,只有数学家才能追求数学中的美。小学数学是关于自然数和几何图形的基础学科,有人认为它有其局限性,因而无美可谈,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我们稍加挖掘,就能发现数学美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但是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应该承担起很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所以也就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华罗庚曾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教育,帮助学生去感受数学中的美,进而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从而不断地去发现数学中的美,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为愉快。进而创造出数学中的美。
一、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的表现于生活之中。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呢?这就需要从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紧密地结合自身的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处处蕴涵的数学之美,展示数学学科中美的巨大魅力,引导学生愉快地走进生活这座花园,去感知去体会。我们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首先、感受教材本身之美。数学教材是无数专家、学者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精雕细刻”而成,教材那精美的装帧,那漂亮的封面,那有序的编排,还有那图文并茂的内容等等,可以说不愧为一件融无数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数学的简洁是突出的引人注目的美感。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和严谨。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一题多解则表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等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美,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的美妙与奇特。数学教材的内涵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核心内容。
三、体验美的操作
数学中的美往往是形象鲜明的,特别是新颖奇特的空间图形,仅仅凭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体验美的操作,体现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验,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发生于认知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情感和认识心理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是强烈而深刻的。
四、领悟美的想象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五、展现美的创造
对美的创造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有其新颖独特的一面,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追求美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数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一个个数学题目凝聚着数学皇冠的精华,对数学题目的解答,又能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智力推向更高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沿着求异思维的途径通向胜利的彼岸,这样在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让学生切身感到审美的乐趣。数学课堂也应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
总而言之,数学从自身角度看,处处显露着美的韵律,其课堂不时地闪烁着充满灵动的神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但是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应该承担起很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所以也就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华罗庚曾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教育,帮助学生去感受数学中的美,进而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从而不断地去发现数学中的美,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为愉快。进而创造出数学中的美。
一、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的表现于生活之中。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呢?这就需要从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紧密地结合自身的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处处蕴涵的数学之美,展示数学学科中美的巨大魅力,引导学生愉快地走进生活这座花园,去感知去体会。我们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首先、感受教材本身之美。数学教材是无数专家、学者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精雕细刻”而成,教材那精美的装帧,那漂亮的封面,那有序的编排,还有那图文并茂的内容等等,可以说不愧为一件融无数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数学的简洁是突出的引人注目的美感。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和严谨。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一题多解则表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等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美,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的美妙与奇特。数学教材的内涵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核心内容。
三、体验美的操作
数学中的美往往是形象鲜明的,特别是新颖奇特的空间图形,仅仅凭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体验美的操作,体现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验,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发生于认知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情感和认识心理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是强烈而深刻的。
四、领悟美的想象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五、展现美的创造
对美的创造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有其新颖独特的一面,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追求美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数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一个个数学题目凝聚着数学皇冠的精华,对数学题目的解答,又能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智力推向更高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沿着求异思维的途径通向胜利的彼岸,这样在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让学生切身感到审美的乐趣。数学课堂也应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
总而言之,数学从自身角度看,处处显露着美的韵律,其课堂不时地闪烁着充满灵动的神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