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效果
【作者】 王辩论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南坊镇北牌学校)
【正文】摘 要:课前预习在小学生整个学习语文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锁链,连接着旧知识和新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是上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工具书;方法;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老师未讲新课程之前去自学的过程。课前预习在小学生整个学习语文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锁链,连接着旧知识和新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是上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在此我想和大家交流如何提高语文预习效果。
一、指导学生课前合理使用工具书做好预习
预习课文时,学生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忘记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准备以下最基本的工具书:《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如果学生手中没有这些工具书,就会给预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具备基本工具书是做好语文预习的必要条件。一般在每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应要求学生准备好以上最基本的工具书,这样在以后的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帮助自己准确地把握汉字的音、形、义,对多音多义词进行辨析,了解成语的出处和意义等。当然,有网络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二、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预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并且做到及时有效的预习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程序分步骤进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习课文也有一定的模式。例如笔者以活动课的形式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课前预习淘宝贝》,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们学会了预习的步骤。首先,让学生搜集本课相关的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联的资料。可利用电脑查找,可利用课外辅助资料查找,可利用音像资料查找,也可以向父母、老师问询。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再如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了解到:林海音,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出生于日本大阪,出生不久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他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 20 年代,主人翁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分步朗读。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第一步初读,读准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精读,思考、解决课文后的问题。第三,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预习可以从读、圈、查、画、抄入手,循序渐进。第四,课后思考习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文中有答案的勾一勾,没答案的想一想,有体会的写一写。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有步骤地预习课文,就会读得很认真。在做预习训练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内预习。教学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把预习作为教学环节之一。例如教学自读课文《梅花魂》时,可以这样安排预习:一是勾出生字,读准生字字音,并试着分析较难辨认的生字的字形。二是勾出生词和不懂的词,利用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三是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四是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我们还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习可分三层进行: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弄懂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第二层:再读体会。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段进行研读体会;第三层:细读探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用圈划批注的方法从关键词语着手,探究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总之,小学语文的预习多在课外,看似较难调控,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思考,敢于实践,潜心研究,注意方法,切实落实指导规范,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养成,定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预习能力也一定会随之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工具书;方法;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老师未讲新课程之前去自学的过程。课前预习在小学生整个学习语文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锁链,连接着旧知识和新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是上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在此我想和大家交流如何提高语文预习效果。
一、指导学生课前合理使用工具书做好预习
预习课文时,学生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忘记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准备以下最基本的工具书:《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如果学生手中没有这些工具书,就会给预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具备基本工具书是做好语文预习的必要条件。一般在每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应要求学生准备好以上最基本的工具书,这样在以后的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帮助自己准确地把握汉字的音、形、义,对多音多义词进行辨析,了解成语的出处和意义等。当然,有网络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二、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预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预习,并且做到及时有效的预习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程序分步骤进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习课文也有一定的模式。例如笔者以活动课的形式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课前预习淘宝贝》,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们学会了预习的步骤。首先,让学生搜集本课相关的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联的资料。可利用电脑查找,可利用课外辅助资料查找,可利用音像资料查找,也可以向父母、老师问询。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再如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了解到:林海音,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出生于日本大阪,出生不久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他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 20 年代,主人翁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分步朗读。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第一步初读,读准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精读,思考、解决课文后的问题。第三,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预习可以从读、圈、查、画、抄入手,循序渐进。第四,课后思考习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课文中有答案的勾一勾,没答案的想一想,有体会的写一写。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有步骤地预习课文,就会读得很认真。在做预习训练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内预习。教学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把预习作为教学环节之一。例如教学自读课文《梅花魂》时,可以这样安排预习:一是勾出生字,读准生字字音,并试着分析较难辨认的生字的字形。二是勾出生词和不懂的词,利用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三是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四是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我们还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习可分三层进行: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弄懂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第二层:再读体会。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段进行研读体会;第三层:细读探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用圈划批注的方法从关键词语着手,探究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总之,小学语文的预习多在课外,看似较难调控,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思考,敢于实践,潜心研究,注意方法,切实落实指导规范,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养成,定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预习能力也一定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