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分析

【作者】 毕 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正文】  摘 要: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它能为小学生指明正确的思维方向。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对策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而被广泛应用。这种策略是基于“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概括,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学习欲望。小学数学运用这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兴趣驱使下自主探索。但因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因而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师要去除一些有问题的伪情境,认真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便情境更科学,更合乎学生需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在教育领域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部分学校的基本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小学数学结合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依旧处在落后的状态。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但没有跟上新课改的脚步,反而固守陈旧。部分教师在完成小学数学教学时,完全不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讲解不详细,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整体教学内容设计缺乏个性,问题情境教学法也失去了原本的应用价值。
  二、解决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从中探索相关数学知识,以保证问题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例如,在学习钟表时,笔者会向学生提问:假设现在的时间是一点十五分,我们的午休时间是三十分钟,请问午休结束的时间是几点?午休是每一个小学生都会有的经历,学生计算时的带入感比较强,在经过运算之后,学生得到最后的答案:午休结束时间是一点四十五分。将生活化的问题应用到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完成高效率的小学数学学习。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单价与总价”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为一个小卖部,两两组队完成某种东西的交易。本班的甲乙两位同学,在笔者的引导下成功完成了笔记本和铅笔的购买,购买过程如下所示:
  甲:“请问这个笔记本多少钱?”乙:“三元。”甲:“我需要一个笔记本和三支铅笔。”乙:“一共五块一角钱。”甲:“铅笔是七角钱一只吗?”乙:“是的。”甲:“帮我装起来,谢谢!”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两位同学都完成了单价与总价的计算。这样的问题的情境设计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结合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眼、耳、口、手、脑,不断感知外界的新鲜事物,从中探索数学的奥秘,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學活动时,应当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数学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在讲解《圆的周长》一课时,会引导学生亲自完成周长的丈量,学生会发现圆的周长是一条弧线不是一条直线,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丈量周长的办法。最后,在学生的努力下,他们发现利用软尺直接量,或利用一根毛线截出圆的周长之后再量毛线的长度,都可以知道圆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不但引导学生了解了圆的周长,还使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
  小学生创造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角度地去思考、观察某个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
  利用问题情境法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磊.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大世界,2012(10).
  [2]谢志娟.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思路分析[J].中学时代,2013(10).
  [3]朱黎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