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初探
【作者】 廖海芳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我一直致力于小学阶段特殊学生的教育探索。这些年来得出了一些感悟,本文将从“真心、细心、恒心、热心、全心”等方面探讨小学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对策,以期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及进一步全面提升小学教育成效。
关键词:小学教育;特殊学生
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遗传等因素,小学特殊学生仍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存在,虽然这部分学生不多,每届学生就那么三两个,但他们的存在有的却带着很大的破坏性,影响极坏,有的甚至搞得一班人上不了课,老师的大部分精力都被他们消耗掉,搞得筋疲力尽还不见效。都说为了一切学生,如果我们放弃这部分学生,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心智成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可见这一阶段特殊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就成为当前小学教育应格外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用真心、细心、恒心、热心、全心等方面探讨小学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对策,以期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进一步全面提升小学教育成效。
一、小学特殊学生的定义
所谓“特殊学生”,是指在行为、心理上不同于“一般的”的学生。小学的特殊学生包括“智力上的特殊学生”和“非智力上的特殊学生”,智力上的特殊学生是指在思维发展迟缓,接受能力差,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非智力上的特殊学生是指心理、技能、行为等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快速发展,小学的特殊群体又出现了新现象:除常见的品行不良儿童、学习不适应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有生理缺陷或心理问题的儿童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离异家庭儿童,有的是父或母亡的儿童。有研究表明,此类特殊学生往往会产生性格内向、自卑、离群、爱猜忌、自暴自弃等心理。而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排解和适时的矫正,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消极行为,严重的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二、针对小学特殊学生,班主任的教育对策
特殊学生作为班集体中的一部分,更加需要关爱。班主任作为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在对待特殊学生时,尤其要善于掌握尺度和讲究艺术。
1.用真心无条件地悦纳特殊群体。一般来说,班主任爱好学生容易,但对特殊群体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头痛、无奈甚至放弃。有研究表明,39.6%的教师对能否接纳特殊儿童持否定或怀疑态度;82.6%的被试认为特殊儿童会让教师缺乏成就感,81.8%的教师感到自己想教好特殊儿童,但担心不能胜任。对这部分特殊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恰恰更需要关注。无条件地悦纳特殊学生,就是要和他们零距离接触,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真诚的对话关系;无条件悦纳特殊学生,就是要以爱的春雨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无条件悦纳特殊学生,就是需要班主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无条件悦纳地特殊群体,就是要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爱,感受到教师的激励,不断增强信心,敢于面对困难,最终做到爱自己。 我班有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患了先天性纤维瘤,脸明显的一边大一边小,耳朵长毛黑乎乎的,可能是吃太多药的缘故,也或许是天生的,思维总是很混乱,说话吐字不清,哩哩啰啰的,听半天不知他说什么,写文章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还经常摸女孩子的头发,给别人起外号,同学们一点儿也不喜欢他,常常来告他的状,一开始我也不怎么喜欢他。可他天天一下课就围着你转,总是在你面前刷存在感,不理他又不是。于是我就尝试着去了解他,悦纳他。每当同学们投诉他时,我会给他机会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同学们在玩游戏时,他总是去搞乱,他说他也想玩,可他们不跟他玩,所以就捣乱。他给同学们起外号,是因为同学们也给他起外号。摸女同学头发,是因为在家里常常摸妈妈的头发,是个人的特殊癖好。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后,我跟他家长一起共同教育他,让他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还专门上了一堂“不能歧视同学”的主题班会,并且发起发现同学的闪光点的活动,我自己也以身作则,不管对谁都是一样的态度,不像原来那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面孔。后来同学们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的不当行为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悦纳学生,不失为改变特殊学生的好方法。
2.用细心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愿意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但是特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抓住时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平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细微表现,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学习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这种观察要“悄无声息”地进行,否则可能会引起被观察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在获知学生的表现后,认真分析,判断其对自己和他人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心理动态和现实需要。同时,班主任要注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做好细微行为习惯的教育,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班主任要对学生哪怕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肯定,甚至要将课堂或生活中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契机,从中获得教与学、成长与进步的反馈信息。魏书生老师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我原来有个学生,他是多动症患者,家长多次带他去医院看病,长期吃药,还是没能彻底治愈,上课上着上着就钻到桌子底下了,或者转来转去骚扰周围的同学听课,或者上上课突然大声说话,说的话与课堂毫无关系。以至于有他的课堂每个科任老师都感到头疼。如何转变他,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后来有一次上语文课我提了一个问题,除了他没有一个同学举手。结果他答对了,全班同学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你是怎么想到答案的呀?”他说:“我认真听你说了呀。”我把握这个机会顺势而导:“你以后就像刚才这样认真听课,可以吗?”他说:“好吧。”后来,虽然他偶尔还会有小动作,但是已经收敛很多了,课堂上还常常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正确率蛮高的。
3.用恒心追踪特殊学生的成长足迹。我连续带了两届的学生,都是从一年级跟到三年级。学生从学前班进入小学升到三年级,对学校和师生都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个人也不断成长进步。但是,特殊学生的行为也逐渐暴露在师生面前,一个异常行为或是一句异常话语。对这些特殊学生,我有一个记手记的习惯,把他们的异常行为语言以及我用过哪些教育方法,哪些方法取得了成效,一一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其中用过的有些方法见效很慢,需要我们有恒心地静等花开。
4.用热心联系每位特殊学生家长。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密切配合,让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特殊学生的转化,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家里父母的关心,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自己不再被冷落、歧视,从而树立起信心,激励自己奋发努力,不断要求进步。班主任要和家长经常性地交流学生的表现,一起找出原因分析对策。我班原来有个自闭症的孩子,父母闹离婚,父亲根本不管他,一回家扔一台手机给孩子自己玩就做他的事了 。母亲非常爱孩子,可是她自己水平有限,连一年级的简单题目都不会,根本无法辅导他作业。这个孩子很多时候不明白老师说什么,背诵一首五言诗也需要一个钟,想帮他补课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我想让他父母一起来帮助他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把我要教会孩子的内容先教会家长,甚至我把我的讲课录音发给他妈妈,再让他妈妈教他,为了让他不那么自闭,我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医生的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讲座给他妈妈。再打电话给他爸爸,跟他爸爸沟通,经过努力,他爸爸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小孩也慢慢愿意与老师说话,与同学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以前从来都是一个人玩的他也渐渐地走近同学们,作文一开始一句话都讲不通,现在也能写两三字的习作了。
5.全心帮助特殊学生成长。班主任要从多个角度、在多种场合,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成长。充分利用班会、队会、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充分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解决难题,弥补他们缺乏的爱,使他们有被尊重感和关怀感。学习上多鼓励,以表扬为主;课堂上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后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总而言之,在小学,除班主任外,特殊群体的教育需要学校每位教职员工、家庭的格外关心和社会的特别关注。除无条件悦纳特殊学生、关爱特殊学生成长外,班主任还需要做很多事情。只有多方努力、共同付出,小学特殊学生教育才能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取得成效。学生从我们这里获取的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塑造他们纯洁的灵魂,唤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对世界的理解、包容,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关注每一个特殊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胡红艳.小学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3.
[2]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0(03):34.
关键词:小学教育;特殊学生
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遗传等因素,小学特殊学生仍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存在,虽然这部分学生不多,每届学生就那么三两个,但他们的存在有的却带着很大的破坏性,影响极坏,有的甚至搞得一班人上不了课,老师的大部分精力都被他们消耗掉,搞得筋疲力尽还不见效。都说为了一切学生,如果我们放弃这部分学生,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心智成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可见这一阶段特殊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就成为当前小学教育应格外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用真心、细心、恒心、热心、全心等方面探讨小学班主任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对策,以期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进一步全面提升小学教育成效。
一、小学特殊学生的定义
所谓“特殊学生”,是指在行为、心理上不同于“一般的”的学生。小学的特殊学生包括“智力上的特殊学生”和“非智力上的特殊学生”,智力上的特殊学生是指在思维发展迟缓,接受能力差,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非智力上的特殊学生是指心理、技能、行为等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快速发展,小学的特殊群体又出现了新现象:除常见的品行不良儿童、学习不适应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有生理缺陷或心理问题的儿童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离异家庭儿童,有的是父或母亡的儿童。有研究表明,此类特殊学生往往会产生性格内向、自卑、离群、爱猜忌、自暴自弃等心理。而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排解和适时的矫正,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消极行为,严重的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二、针对小学特殊学生,班主任的教育对策
特殊学生作为班集体中的一部分,更加需要关爱。班主任作为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在对待特殊学生时,尤其要善于掌握尺度和讲究艺术。
1.用真心无条件地悦纳特殊群体。一般来说,班主任爱好学生容易,但对特殊群体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头痛、无奈甚至放弃。有研究表明,39.6%的教师对能否接纳特殊儿童持否定或怀疑态度;82.6%的被试认为特殊儿童会让教师缺乏成就感,81.8%的教师感到自己想教好特殊儿童,但担心不能胜任。对这部分特殊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恰恰更需要关注。无条件地悦纳特殊学生,就是要和他们零距离接触,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真诚的对话关系;无条件悦纳特殊学生,就是要以爱的春雨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无条件悦纳特殊学生,就是需要班主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无条件悦纳地特殊群体,就是要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爱,感受到教师的激励,不断增强信心,敢于面对困难,最终做到爱自己。 我班有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患了先天性纤维瘤,脸明显的一边大一边小,耳朵长毛黑乎乎的,可能是吃太多药的缘故,也或许是天生的,思维总是很混乱,说话吐字不清,哩哩啰啰的,听半天不知他说什么,写文章也是前言不搭后语,还经常摸女孩子的头发,给别人起外号,同学们一点儿也不喜欢他,常常来告他的状,一开始我也不怎么喜欢他。可他天天一下课就围着你转,总是在你面前刷存在感,不理他又不是。于是我就尝试着去了解他,悦纳他。每当同学们投诉他时,我会给他机会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同学们在玩游戏时,他总是去搞乱,他说他也想玩,可他们不跟他玩,所以就捣乱。他给同学们起外号,是因为同学们也给他起外号。摸女同学头发,是因为在家里常常摸妈妈的头发,是个人的特殊癖好。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后,我跟他家长一起共同教育他,让他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还专门上了一堂“不能歧视同学”的主题班会,并且发起发现同学的闪光点的活动,我自己也以身作则,不管对谁都是一样的态度,不像原来那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面孔。后来同学们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的不当行为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悦纳学生,不失为改变特殊学生的好方法。
2.用细心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愿意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但是特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抓住时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平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细微表现,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学习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这种观察要“悄无声息”地进行,否则可能会引起被观察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在获知学生的表现后,认真分析,判断其对自己和他人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心理动态和现实需要。同时,班主任要注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做好细微行为习惯的教育,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班主任要对学生哪怕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肯定,甚至要将课堂或生活中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契机,从中获得教与学、成长与进步的反馈信息。魏书生老师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我原来有个学生,他是多动症患者,家长多次带他去医院看病,长期吃药,还是没能彻底治愈,上课上着上着就钻到桌子底下了,或者转来转去骚扰周围的同学听课,或者上上课突然大声说话,说的话与课堂毫无关系。以至于有他的课堂每个科任老师都感到头疼。如何转变他,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后来有一次上语文课我提了一个问题,除了他没有一个同学举手。结果他答对了,全班同学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你是怎么想到答案的呀?”他说:“我认真听你说了呀。”我把握这个机会顺势而导:“你以后就像刚才这样认真听课,可以吗?”他说:“好吧。”后来,虽然他偶尔还会有小动作,但是已经收敛很多了,课堂上还常常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正确率蛮高的。
3.用恒心追踪特殊学生的成长足迹。我连续带了两届的学生,都是从一年级跟到三年级。学生从学前班进入小学升到三年级,对学校和师生都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个人也不断成长进步。但是,特殊学生的行为也逐渐暴露在师生面前,一个异常行为或是一句异常话语。对这些特殊学生,我有一个记手记的习惯,把他们的异常行为语言以及我用过哪些教育方法,哪些方法取得了成效,一一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其中用过的有些方法见效很慢,需要我们有恒心地静等花开。
4.用热心联系每位特殊学生家长。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密切配合,让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特殊学生的转化,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家里父母的关心,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自己不再被冷落、歧视,从而树立起信心,激励自己奋发努力,不断要求进步。班主任要和家长经常性地交流学生的表现,一起找出原因分析对策。我班原来有个自闭症的孩子,父母闹离婚,父亲根本不管他,一回家扔一台手机给孩子自己玩就做他的事了 。母亲非常爱孩子,可是她自己水平有限,连一年级的简单题目都不会,根本无法辅导他作业。这个孩子很多时候不明白老师说什么,背诵一首五言诗也需要一个钟,想帮他补课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我想让他父母一起来帮助他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把我要教会孩子的内容先教会家长,甚至我把我的讲课录音发给他妈妈,再让他妈妈教他,为了让他不那么自闭,我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医生的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讲座给他妈妈。再打电话给他爸爸,跟他爸爸沟通,经过努力,他爸爸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小孩也慢慢愿意与老师说话,与同学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以前从来都是一个人玩的他也渐渐地走近同学们,作文一开始一句话都讲不通,现在也能写两三字的习作了。
5.全心帮助特殊学生成长。班主任要从多个角度、在多种场合,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成长。充分利用班会、队会、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充分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解决难题,弥补他们缺乏的爱,使他们有被尊重感和关怀感。学习上多鼓励,以表扬为主;课堂上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后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总而言之,在小学,除班主任外,特殊群体的教育需要学校每位教职员工、家庭的格外关心和社会的特别关注。除无条件悦纳特殊学生、关爱特殊学生成长外,班主任还需要做很多事情。只有多方努力、共同付出,小学特殊学生教育才能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取得成效。学生从我们这里获取的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塑造他们纯洁的灵魂,唤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对世界的理解、包容,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关注每一个特殊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胡红艳.小学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3.
[2]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0(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