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秦富君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中心镇秀观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改”教师角色意识、教学观念,还要“改”课堂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除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可传承外,我们就应用新课改思想来指导实践,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发展,而不仅是“应试”能力的增强。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感受。
一、精心设计,优化设计“教什么”
讲究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一直来的追求,是课改的重要目的。落实到一线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指导思想就是“有效教学”理念。要使教学出高效,“教什么”是前提。传统语文教学,由教材开篇到结束,依着教材顺序而施之,可以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一样都没有抓牢抓实。而新课改则倡导有重点的抓、分主次的教,一课一重点,做到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教,随文而讲,点到即止,不拔高;实用的语文方法和规律要讲,即时发生,即时讲解,不遗漏;精美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要教,多角度的品味,有创意的阅读,不作远离文本的过度延伸;学生展示中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要讲,纠错完善,举一反三。这些都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理念所应思考和实践的着力点。
二、注重过程,创新“怎么教”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教什么”的优化设计,更重视“怎么教”的方法探讨。这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追求的重要保证。在实践中,我们需做好这样几个细节。
一是优化提问策略。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因此,我们应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扩展性、分层性、思考性的优化设计。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因此教师要剔除繁琐的问题罗列,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因此,无论是什么课型或者课时的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都要精心、尽心,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改倡导“追问”,是很有效性的,即在学生讲解展示中及时“追问”。但是,“追问”不是碎问,而是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单一到丰富的追问;这种“追问”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二是优化评价策略。评价仍是课堂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评价,既能一语中肯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再深入学习和思考,而且指导性极强。传统教学中,虽然也注重点评,但点评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好”和“正确”的简言评价,还有做作的“你真棒”,也是没有导向的肯定。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最注重“点评”,其点评极具知识性和艺术性,语文知识和规律常常就在他精彩的“点评”中让学生快乐而轻松地习得。
三是优化提炼策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提炼,培养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教师发现所有的“展示”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时,教师必须主动“站”出来,及时加以“提炼”。语文老师的“讲”外延宽广,除了对文本的解读,还包括范读和导读、下水和导写。诸如这些,都不只是凭借学生的自学和群学所能解决和达到目标的。
四是优化读写结合策略。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实践中。这几年新课改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写作训练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语言习惯,加强写作技巧指导,有计划、有策略、有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使学生写出行文通顺、流畅的作文来。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教以应试”。由于取向追求的不妥,导致语文教学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学生创新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四大块组成:创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即使口若悬河,而学生往往却“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毫无帮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水中望月。这样就几乎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而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时代赋予了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新课改的重要实践者,我们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语文学科优势,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从实践中我们知道,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源泉。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
三是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作用,引导学生从多读中拓展视野。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人的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发展。不论是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还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都应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必须以教师转变角色意识、更教学观念为前提,才能让语文新课改持续深入有效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刘梅,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除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可传承外,我们就应用新课改思想来指导实践,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发展,而不仅是“应试”能力的增强。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感受。
一、精心设计,优化设计“教什么”
讲究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一直来的追求,是课改的重要目的。落实到一线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指导思想就是“有效教学”理念。要使教学出高效,“教什么”是前提。传统语文教学,由教材开篇到结束,依着教材顺序而施之,可以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一样都没有抓牢抓实。而新课改则倡导有重点的抓、分主次的教,一课一重点,做到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教,随文而讲,点到即止,不拔高;实用的语文方法和规律要讲,即时发生,即时讲解,不遗漏;精美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要教,多角度的品味,有创意的阅读,不作远离文本的过度延伸;学生展示中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要讲,纠错完善,举一反三。这些都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理念所应思考和实践的着力点。
二、注重过程,创新“怎么教”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教什么”的优化设计,更重视“怎么教”的方法探讨。这是我们实现“有效教学”追求的重要保证。在实践中,我们需做好这样几个细节。
一是优化提问策略。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因此,我们应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扩展性、分层性、思考性的优化设计。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因此教师要剔除繁琐的问题罗列,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因此,无论是什么课型或者课时的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都要精心、尽心,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改倡导“追问”,是很有效性的,即在学生讲解展示中及时“追问”。但是,“追问”不是碎问,而是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单一到丰富的追问;这种“追问”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二是优化评价策略。评价仍是课堂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评价,既能一语中肯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再深入学习和思考,而且指导性极强。传统教学中,虽然也注重点评,但点评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好”和“正确”的简言评价,还有做作的“你真棒”,也是没有导向的肯定。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最注重“点评”,其点评极具知识性和艺术性,语文知识和规律常常就在他精彩的“点评”中让学生快乐而轻松地习得。
三是优化提炼策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提炼,培养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教师发现所有的“展示”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时,教师必须主动“站”出来,及时加以“提炼”。语文老师的“讲”外延宽广,除了对文本的解读,还包括范读和导读、下水和导写。诸如这些,都不只是凭借学生的自学和群学所能解决和达到目标的。
四是优化读写结合策略。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实践中。这几年新课改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写作训练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语言习惯,加强写作技巧指导,有计划、有策略、有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使学生写出行文通顺、流畅的作文来。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教以应试”。由于取向追求的不妥,导致语文教学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学生创新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四大块组成:创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即使口若悬河,而学生往往却“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毫无帮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水中望月。这样就几乎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而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时代赋予了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新课改的重要实践者,我们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语文学科优势,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从实践中我们知道,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源泉。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
三是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作用,引导学生从多读中拓展视野。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人的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发展。不论是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还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自主、合作、探究),都应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必须以教师转变角色意识、更教学观念为前提,才能让语文新课改持续深入有效的推进。
参考文献:
[1]刘梅,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