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佳效益
【作者】 边泓鲆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第三完全小学)
【正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优势突显。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走进了普通课堂,大大革新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课堂教学通过音像、文字、图表、动画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了课堂结构,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扩大了学生视野,增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一支粉笔写古今,一块黑板种春秋”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是现代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何充分、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多维、高效的课堂,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呢?
一、 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
“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创造出来奇迹。”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能否取得成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化以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电脑的熟悉程度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真正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必须改善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召唤,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自我过程中,我们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 更新观念,提高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2、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常言道:“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注重于实际操作。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掀起了学电脑用电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热潮。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3、 强化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随着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的是受教育者。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组合手段开展教学。
二、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备课思路,实现优质、高效的备课
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在网络中查找、获取大量丰富有效的信息,弥补自己原有知识的不足,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网络资源备课要做到:
1、 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在备课过程应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备课只看资源中的课件和教学设计,这是远远不够的。备课时务必做到将网络资源与课标、教材、学生实际相结合,并加以修改、完善,拓宽备课思路和眼界。广开教学思路,转变教学观念,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2、 备学生。由于地域、城乡、学生的素质的差异,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中的素材,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死搬硬套,只能是郑人买履。网络资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对象,唯有因地制宜,因人取材,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备课目标。
3、 选择有效的资源。课程资源只有作用于教学中才能发挥其实效性,而教学中学生又是体现教学实效的主体,故有用的资源首先应当做到关注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网络资源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资源。
三、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情绪中,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好奇心强, 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随着大数据师大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成人们的生活,而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如何充分、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多维、高效的课堂,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呢?
一、 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
“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创造出来奇迹。”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能否取得成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化以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电脑的熟悉程度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真正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必须改善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召唤,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自我过程中,我们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 更新观念,提高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2、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常言道:“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注重于实际操作。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掀起了学电脑用电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热潮。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3、 强化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随着教师驾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的是受教育者。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组合手段开展教学。
二、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备课思路,实现优质、高效的备课
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在网络中查找、获取大量丰富有效的信息,弥补自己原有知识的不足,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网络资源备课要做到:
1、 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在备课过程应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备课只看资源中的课件和教学设计,这是远远不够的。备课时务必做到将网络资源与课标、教材、学生实际相结合,并加以修改、完善,拓宽备课思路和眼界。广开教学思路,转变教学观念,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2、 备学生。由于地域、城乡、学生的素质的差异,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中的素材,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死搬硬套,只能是郑人买履。网络资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对象,唯有因地制宜,因人取材,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备课目标。
3、 选择有效的资源。课程资源只有作用于教学中才能发挥其实效性,而教学中学生又是体现教学实效的主体,故有用的资源首先应当做到关注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网络资源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资源。
三、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情绪中,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好奇心强, 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就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随着大数据师大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成人们的生活,而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