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绿色语文——实现语文课堂新境界

【作者】 喇次尔

【机构】 (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小学)


【正文】摘 要: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将学生的生命视为本位,勃发生机的有活力的课堂。它强调的是多元化的感悟,倡导绿色阅读;它崇尚的是互动式的生成,珍惜美丽情怀;它呼唤的是人文性的评价,享受成功愉悦;它扬起的是创造性的风帆,回归自然生活。
  关键词:绿色生态;多元感悟;互动生成;人文评价;创造生活
  时下,绿色学校的创建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绿色教育”也由此呈现出勃勃生机。语文课——作为小学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如何落实绿色教育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天地,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绿色——象征生命,饱含希望,孕育理想。所以绿色的语文课堂是围绕“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这一核心,播撒思考的种子、智慧的种子,生成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生态式”课堂。
  一、绿色的语文课堂强调多元化的感悟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灰色教学”的阴影里,固守着“教师——课本”两大中心,将一篇篇原本优美的范文肢解得七零八落、了无生趣。为了一个十拿九稳的分数,毫不手软地拿起“标准化”的绳索,牢牢地捆住学生灵动的个性、多彩的思想。如给“雪水融化后变成春天”打上一个鲜红的大叉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呀,“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让课堂成为演绎课文的场所,语文和学生才能“双赢”——各自散发出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允许敞开心扉插上想象的翅膀即是“绿色阅读”。
  二、绿色的语文课堂崇尚互动式的生成
  绿色教育理念认为绿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传统的封闭形式,需要创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媒体互动等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教学“动”起来,“活” 起来。“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独裁者”,不是真理的化身,而应该善于向“小先生”学习,成为他们良师益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个性理解、独特感悟碰撞出火花的过程;是三者之间时时生成、动态生成的共进共享的过程。教师应在“生成”中,为学生搭建“互动式”的平台。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春天》的案例:
  (老师带了一枝桃花进入课堂)
  师:小朋友,桃花为什么开了呀?
  生1: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
  生2:桃花听到小朋友在草地上唱歌、做游戏,它睁开眼看看,也想来快乐快乐,就开了。
  ……
  老师预设的答案是:“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所以桃花开了。”听到学生的答案差了“十万八千里”,有点儿不满意了。不料,一位学生举着小手发问:“老师,那你说桃花为什么开了?”这时,老师猛然醒悟,干吗非得说“天气暖和了呢?”小朋友们的感受不是远比这知识本身宝贵吗?于是,就笑着说:“桃花呀,听到小朋友们说得那么棒,就仰起脸笑了,所以就开了。”
  (霎时间,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每一张小脸溢满了兴奋,一如绽开的花朵般灿烂。)
  试想,倘若这位教师没有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平等参与的对话意识,没有顺着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答案前进,还会闪现出如此未曾预约的精彩吗?古人曰“教学相长”,学生是探索、发现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倾听所思,理解所想,关爱所愿,师生互动的场面才能在心与心的碰撞中自自然然地生发出来。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担当学习主人的无穷乐趣。
  互动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接触文本,追寻文本的思想,捕捉文本的情愫。教师的讲是精到的点拨和巧妙的引导,学生的学是知、情、意、行的渐臻完善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在读、赏、思、评中达到情思的共振,不断地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建构,从而生成出超文本的异彩。欣赏上述案例中老师因耐心和智慧而生成的这一句“桃花扬脸笑”的精彩,这是师生互动后自然流露出的心灵的呼唤,这是激情碰撞后闪现出的灵性之光。这就是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
  三、绿色的语文课堂呼唤人文性的评价
  生态的语文课堂倡导“绿色”评价,体现浓浓的人文性:即打破“教师、知识、书本、应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一,评价的形式:变教师独自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或自由评,或小组评,或同伴评,或师生评,或综合评等等。特别是允许学生大胆评价老师,意在能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改“一言堂”为“群英堂”,促进评价远离偏或成见,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根据“多元智力”学说,淡化统一评价,施行个性化评价已为众多老师所青睐。因为它能及时地捕捉学生富有个性的闪光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老师的人文关怀,体味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快乐,有助于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满怀信心地“更上一层楼”。其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找茬儿”,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促进他们的身心、情智甚至生命得以生态、健康、均衡地发展。在当今的公开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不再吝啬宽容和赞许。对待学生的发言,他们不是简单地、武断地判别“对”与“错”,“好”与“不好”。而是谦恭地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去看他们的世界,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他们用心地营造着和谐的氛围,用亲切生态的语言,充满阳光的关爱引领学生走出误区,扬起自信的风帆,沉醉于快乐的学习之中: “你有这样的新发现,真了不起!”、“你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倘佯在一个如诗如画的仙境。谢谢你!”“你的话语充满了同情,可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灵”……于是学生们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享受着语文的魅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人文性的评价就是如此,它是令语文课堂饱含情意的一枚催生剂,它是令学生沐浴诗情画意的一缕阳光。这里寄托着老师对学生的一往情深,这里积淀着学生对老师的一泓深情。这就是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
  四、绿色的语文课堂扬起创造性的风帆
  绿色的语文课堂关注的是师生的精神生命,使师生的精神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蓬勃的发展。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感悟其中的韵味,探究内涵的魅力就要链接生活,张扬个性,挖掘创造的潜能。或借用各种辅助情境诠释文字;或借用生活体验激活文字;或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充实文字;或借用各自的特长才艺表现文字——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朗读、画画、表演等等,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地、丰满地、灵性地跃然纸上,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思想,深深地迸进脑里,悄悄地潜入心里……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一个享受愉悦的过程,是一次创造文本的过程。
  有人说:“生活即语文”,是生活滋养了语文,是生活赋予了语文取之不竭的材料,鲜活玲珑的形式,博大精深的内容,深情绵远的意蕴。因此,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这片多姿多彩的沃土上,才能绽放出绚丽娇艳的奇葩。“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三分来自课本,七分来自课外”(张志公语),“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 (叶圣陶),我们应该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努力将语文课堂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学生投身自然,接触社会,融进生活,享受美好。当窗外的雪花似柳絮、如薄翼般地与风飞扬时,何苦硬生生地把学生束缚在语文书上,关闭在小课堂里,而不去释放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心灵,奔赴操场同空中的精灵共舞呢?当校园里的花坛在春光明媚中姹紫嫣红时,何不带领学生去欣赏它们的千姿百态,去抚摸它们的芊芊娇嫩,去亲吻它们的幽幽清香,去观察小蜜蜂的勤劳,去感受花蝴蝶的翩翩……沐浴在这样美好的情景里,学生自自然然地吟诵起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又绿江南岸”、“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句诗,每一声笑,都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都荡漾着生命潜能的实现和生命需要的满足。这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这也是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
  总之,绿色生态的语文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它高度关照学生的生命,真正视学生的生命生长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个性、独特体验、有效互动、真情交融、放飞理想……孩子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飞扬起的是一份份自信,收获到的是一次次成功,激荡着的是一回回期待。语文教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份恒久于心中的语文课堂新境界吧。
  参考文献:
  [1]卢谦《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2]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
  [3] 冯如希.生态学校构建的理论与实践[j]台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粹.2006(12) 
  [4]王云英.求真务实见本色 化简求活传韵味[j]教学月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