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小学启蒙作文教学效果
【作者】 赵亚茸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西郊逸夫小学)
【正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课堂教学中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学习方式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教师重场面而轻实效;讨论交流“一言堂”,优秀学生滔滔不绝,学困生则默默无言;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相互争执,各持一词,无果而终。尤其是在习作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并摸索出了一些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途径。
一、教师要深入学习,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概念,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流于形式,源于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认为课堂上让学生围坐在一起,然后布置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合作学习。我认为教师要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虽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但必须给予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即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讨论互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混合编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准确定位,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行为,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认知的过程。当学生的争论偏激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当学生的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采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引导深化,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当小组成员的合作非常有效,教师可把他们作为典范进行表扬,介绍他们合作的方法技巧;当小组内部出现矛盾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指导,调和、化解矛盾。
二、重视小组合作前的准备工作
1、认真准备课程,问题设计合适,任务安排明确。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决定这一节课的成败。让学生合作,学什么?要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这种问题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哪些激励措施能够保证学生的激情不减?都需要教师在课前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准备。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有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探究的问题要有坡度,由易到难,且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
2、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合理的学习小组组建,对于合作学习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划分学习小组应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最好按学习成绩、性别、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4至6人为宜,形成优势互补、平等公正的学习小组。对组内成员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和能力进行恰当、明确的分工,并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习作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步骤
1、把握好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机。
实践证明,任何教学方法或学习形式只有在其使用的情境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一上课简单对作文要求强调后,就开始让学生分组讨论本次习作自己的打算。而此时,大多数学生的思路还未完全打开,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作文提纲。本来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也就草草了事了。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开阔视野和思路后,再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此时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充满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对习作的探讨规划中去。
2、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适时的出现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不要马上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此时,因缺少独立思考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未启动,很难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交流活动之中,尤其是一些中、差生更是交流讨论的旁观者。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前,应根据合作的任务,先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见解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3、创设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课内合作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合作学习;可以是小组成员相对固定的规范合作,也可以是不太规范的简约合作;可以是长期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合作。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
4、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合作技能。
21世纪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合作能力。因此,在小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明;建议;协调。”教师可根据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创设实践合作技能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习惯。
5、注重合作学习的多元化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每个成员之间是浮沉与共、休戚相关的,彼此依赖,互相帮助,才能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因此,建立一种引导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评价方式可以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通常有: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体现;能力的生成等。因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不同,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也须多元化,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更大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
一、教师要深入学习,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概念,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流于形式,源于教师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认为课堂上让学生围坐在一起,然后布置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合作学习。我认为教师要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虽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但必须给予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即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讨论互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混合编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准确定位,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行为,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认知的过程。当学生的争论偏激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当学生的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采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引导深化,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当小组成员的合作非常有效,教师可把他们作为典范进行表扬,介绍他们合作的方法技巧;当小组内部出现矛盾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指导,调和、化解矛盾。
二、重视小组合作前的准备工作
1、认真准备课程,问题设计合适,任务安排明确。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决定这一节课的成败。让学生合作,学什么?要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这种问题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哪些激励措施能够保证学生的激情不减?都需要教师在课前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准备。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有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探究的问题要有坡度,由易到难,且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
2、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合理的学习小组组建,对于合作学习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划分学习小组应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最好按学习成绩、性别、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4至6人为宜,形成优势互补、平等公正的学习小组。对组内成员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和能力进行恰当、明确的分工,并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习作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步骤
1、把握好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机。
实践证明,任何教学方法或学习形式只有在其使用的情境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一上课简单对作文要求强调后,就开始让学生分组讨论本次习作自己的打算。而此时,大多数学生的思路还未完全打开,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作文提纲。本来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也就草草了事了。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开阔视野和思路后,再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此时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充满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对习作的探讨规划中去。
2、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适时的出现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不要马上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此时,因缺少独立思考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未启动,很难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交流活动之中,尤其是一些中、差生更是交流讨论的旁观者。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前,应根据合作的任务,先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见解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3、创设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课内合作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合作学习;可以是小组成员相对固定的规范合作,也可以是不太规范的简约合作;可以是长期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合作。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
4、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合作技能。
21世纪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合作能力。因此,在小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我国学者陈燕认为:“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明;建议;协调。”教师可根据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创设实践合作技能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习惯。
5、注重合作学习的多元化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每个成员之间是浮沉与共、休戚相关的,彼此依赖,互相帮助,才能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因此,建立一种引导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评价方式可以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通常有: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体现;能力的生成等。因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不同,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也须多元化,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更大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